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3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我国定量CT骨量测量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骨关节疾患,其骨折并发症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了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各国相关学者均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骨矿含量测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2.
<正>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王云钊教授因病于2010年11月25日不幸逝世,享年88岁。王云钊教授是河北省定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医学影像学家,中国骨影像病理学先驱。曾任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主任、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放射病理研究室主任。王教授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56年调入新成立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工作,1978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生导  相似文献   
93.
骨肿瘤X线平片分析方法(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9病变生物行为方式骨肿瘤生物行为方式有3种,即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2.9.1溶骨性病灶溶骨性病灶为局部骨结构和骨密度的丢失,轻度骨密度减低是所有病变中最难发现的,尤其是松质骨,一般需有30%~50%骨小梁消失X线平片才能发现。骨皮质破坏慢,但由于对比明显容易被发现。还应注意骨肿瘤的骨破坏不是肿瘤细胞直接作用的结果,而与增大肿块产生的压力或主动充血引起宿主破骨细胞反应有关。破骨细胞活性超过成骨细胞活性,结果X线平片上出现破坏区。溶骨破坏有3种形式,但有不同程度混合,各种破坏形式主要反映肿瘤生长速度,而对组织学诊断无…  相似文献   
94.
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的X线和MRI表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X线和MRI表现.方法 12例膝关节外伤患者分别行X线平片及MR检查,回顾分析其表现并与关节镜及手术对照.结果 12例患者MRI诊断13处膝关节骨软骨骨折,7处位于股骨外髁,6处位于髌骨,同时可见9块游离骨折片,MRI能清楚地显示骨软骨骨折的确切部位、大小、程度,而且能分辨出骨折块的软骨成分及软骨下骨质成分,T2WI、短时反转恢复(STIR)、快速梯度回波(FFE)T2WI序列三者结合显示骨软骨骨折最为清楚。X线检查可见5例关节内游离骨块,不能明确来源。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并诊断膝关节外伤后骨软骨骨折,提高临床诊断并指导关节镜及手术治疗。X线为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最基本手段,明确诊断应结合MR检查。  相似文献   
95.
骨肉瘤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肉瘤病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15例骨肉瘤病的影像学特点。15例均行平片检查,其中13例行CT检查,11例行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ECT)检查,5例行MR检查。4例行DSA造影检查。结果15例中骨肉瘤病主病灶位于股骨远端者8例,胫骨近端5例,肱骨近端1例,锁骨1例。主病灶之外的多发病灶发生在股骨远端者6例,其中双侧病变2例。位于胫骨近端者8例,骨盆2例,脊柱椎体6例,颅骨1例,髂骨及骶髂关节4例,双侧股骨近端3例,胫骨远端2例。15例主要病变X线表现为典型骨肉瘤样,而发生在其他部位的病灶表现不同,多呈圆形成骨样改变。13例CT观察到病变范围分布及软组织肿块的情况;其中发生在骨髓病变区内的病变多为边缘清楚的高密度瘤骨,5例病变在MRI呈圆形信号改变。特别是髓腔内低信号的骨化区域显示得很清楚。11例ECT检查者可见呈全身分布的广泛浓聚区域。4例于DSA可观察到肿瘤血管边界及肿瘤血管的走行。结论骨肉瘤病为全身的多发病灶,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全身发病的部位、表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探讨多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急性或亚急性椎体骨折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 分析74例经我院诊治的多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资料与MR图像,在MR图像上,把骨折椎 体按形态分为5型:正常,楔形变、双凹变形、单凹变形和挤压变形(即椎体后缘压缩骨折);按椎体高 度压缩严重程度分为4度: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急性或亚急性骨折椎体的分布情况分为:单 发骨折,多发连续骨折和多发不连续骨折。MR图像评价由两位有多年诊断经验的骨骼肌肉系统放 射医生完成,当有异议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 74例患者中,共有592个椎体纳入研究,骨折椎体有280个,占47.3%.。其中101个椎体为急性或亚 急性骨折,占椎体骨折的36. 1%。椎体形态改变:楔形变23个(22. 8% ),双凹变形60个(59.4% ), 单凹变形16个(15.8% ),挤压变形2个(2. 0% )。椎体高度压缩程度:轻度压缩20个(19.8%.),中 度压缩44个(43.6%.),重度压缩37个(36.6%.)。急性或亚急性骨折椎体的分布:单发54例 (73.0% ),多发连续11例(14. 9% ),多发不连续9例(12.2% )。结论在多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中,MRI特点有助于急性或亚急性椎体骨折的诊断。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采用定量悦栽骨密度(QCT)方法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及分布的重复性。方法以到 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腰椎QCT骨密度检查的30例(女15例,男15例)患者为测量对象,采用QCT分 析软件中的“七泽怎藻composiLion”功能定量测量L2、L3、蕴源、L5椎体中心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TAA )及 腹内脂肪面积(VAA),两者相减得皮下脂肪面积(SAA)。由3名经过严格培训的放射医生独立进行 测量,并记录每次TAA及VAA测量用时。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ICC )评价3名不同 观察者测量间及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两次测量的重复性。结果3名不同测量者及同一测量者前后 两次测量L2、L3、蕴4、L5椎体中心层面TAA及VAA的均值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孕>0. 05 );名测量者 及同一测量者两次不同时间测量L2、L3、蕴4、L5椎体中心层面TAA及VAA测量值之间高度一致(ICC >0. 900 )。L2、L3、蕴4、L5 椎体中心层面平均 SAA/VAA 比分别为 1. 14 土 0. 58、1. 46 土 0. 81、2. 00 土 1.08、. 23依1.04。使用该方法测量单层面TAA及VAA所需时间为3耀6 min,平均约5 min。结论 定量CT测量腹部脂肪具有准确、可重复及快速等特点。该方法在测量椎体骨密度的同时,可区域 性、简单、直观的评价皮下及腹内脂肪分布  相似文献   
99.
目的 通过对成人第5掌骨CT三维重建数据进行测量,探讨人类第5掌骨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手术和器械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学影像工作站内留存的114例第5掌骨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基于三维模型测量第5掌骨长度、掌骨头半径、掌骨弓半径和1/2掌骨弓圆心角、掌骨头偏心距和偏心比及髓腔狭部内径。结果 成人掌骨长度(51.55±3.01)mm,掌骨头半径(6.59±0.49)mm,掌骨弓半径(99.58±26.83)mm,1/2掌骨弓圆心角(15.90±3.36)°,掌骨头偏心距平均(0.49±0.26)mm,掌骨头偏心比平均(7.4±3.9)%,髓腔峡部内径平均(2.28±0.77)mm。结论 男性掌骨长度、掌骨头半径、掌骨头偏心距及髓腔峡部内径大于女性,其余指标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左右手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国人健康成人颈椎和腰椎体积骨密度值(vBMD)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招募77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329名,女441名,年龄21~59岁。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21~30岁)142人,B组(31~40岁)262人,C组(41~50岁)263人,D组(51~60岁)103人。采用日本TOSHIBA 128排CT机对志愿者行颈椎和腰椎定量CT扫描,并使用Mindways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C2~C7、L2~L4椎体的vBMD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颈、腰椎中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组、节段的分布情况,男性、女性颈腰椎间各椎体vBM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志愿者C2~C7和L2~L4椎体vBMD分别为(288.40±60.63)、(275.71±56.33)、(283.91±59.62)、(278.95±53.76)、(253.38±49.99)、(217.94±44.96)和(151.64±31.74)、(145.22±31.77)、(147.16±35.81)mg/cm3,女性志愿者分别为(329.24±74.34)、(313.88±67.86)、(328.54±73.40)、(323.22±72.53)、(286.44±66.36)、(251.53±58.63)和(168.50±37.10)、(160.78±37.00)、(162.81±37.10)mg/cm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颈椎及腰椎的体积骨密度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2~L4不同椎体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L2~L4各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志愿者,在任何年龄组,颈椎vBMD均>200 mg/cm3,腰椎vBMD值均<200 mg/cm3,颈椎vBMD值均高于腰椎(P值均<0.01)。男性、女性颈腰椎不同椎体间vBMD值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男性=0.509~0.968, r女性=0.658~0.976, P值均<0.01);男性中,r颈椎间=0.667~0.928,r腰椎间=0.850~0.968,r颈椎与腰椎间=0.509~0.675;女性中,r颈椎间=0.754~0.933,r腰椎间=0.956~0.973,r颈椎与腰椎间=0.658~0.752;颈椎间或腰椎间vBMD相关系数均高于颈腰椎之间相关系数。结论 颈椎和腰椎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分布存在差异,但各椎体vBMD均存在中-强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监测骨质疏松、评估骨折风险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