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61.
目的 探讨早期肾细胞癌(简称肾癌)MSCT灌注成像的特点,及其与VEGF、PCNA表达间的关系.方法 对52例肾细胞癌行MSCT靶平面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VEGF、PCN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①肾癌BF、BV、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Ⅰ期肾癌BF、BV、PS值明显低于Ⅱ、Ⅲ期.②肾癌VEGF、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肾;早期与晚期肾癌间VEGF、PC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肾癌BF、BV、PS值与其VEGF、PCNA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早期肾癌MSCT灌注成像与VEGF、PCNA表达相关,可据此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及恶性程度,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62.
目的评价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6例患者诊为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共计26只眼,每只眼接受注射曲安奈德4mg(4mg/0.1ml),检查注射前、后的视力、眼底、眼压、荧光造影及OCT。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个月(1~8个月),平均视力:注射前0.1,注射后1d:0.29;3d:0.55;1m:0.64;3m:0.59.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平均黄斑厚度:注射前(931.60±312.37)μm,注射后:1周:(297.05±84.23)μm;1个月:(221.53±51.67)μm;3个月:(185.54±49.16)μm,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为34.62%,经药物或ALT治疗,眼压均恢复正常水平。无一例发生眼内炎。结论眼内注射曲安奈德可明显的改善视力及减轻因分支静脉阻塞而导致的黄斑水肿,但其疗效并非持久,且存在一些并发症。  相似文献   
463.
随着监管任务和检查频次的逐步增加,执法机动车辆在保障食品药品监管行动快捷化、工作高效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执法车辆管理,满足日益繁重的执法任务要求,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坚持教育常态化,注重责任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司机队伍素质直接影响车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64.
16层螺旋CT对胃癌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16层螺旋CT对胃癌局部侵袭范围的判断。方法:27例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别利用原始横断面图像与结合后处理重建进行局部浸润范围判断,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横断面图像出现早期胃癌漏诊2例,局部侵袭范围判断总准确率63%;结合后处理重建后未出现漏诊,总准确率85.3%。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可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对胃癌的壁内及胃周浸润判断较为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局部浸润范围判断。  相似文献   
465.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与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性血管瘤CT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性血管瘤16例,对照分析其CT表现及手术病理所见。结果:本组肝硬化性血管瘤缺乏肝血管瘤的典型CT特征,CT增强动态扫描显示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延时扫描病灶强化。由增强程度不同的两个部分组成即边缘性或中心部强化。其余大部分不强化。8例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误诊为胆管细胞癌,7例误诊为肝转移瘤。结论:认识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对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6.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降逆颗粒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胃和食管pH值、食管黏膜增生及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疏肝和胃降逆颗粒组和奥美拉唑组,每组10只。用幽门半结扎加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法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造模1周后给予药物干预,共28 d。治疗结束后处死动物,进行食管下段及胃pH值检测,取食管下段组织,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黏膜增生和采用QRT-PCR技术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食管下段和胃的pH值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食管下段黏膜增生和PCNA的表达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P<0.05);疏肝和胃降逆颗粒组和奥美拉唑组食管下段和胃pH值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疏肝和胃降逆颗粒组和奥美拉唑组食管下段黏膜增生和PCNA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疏肝和胃降逆颗粒组和奥美拉唑组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降逆颗粒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胃和食管pH值、黏膜增生和PCNA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67.
目的S100B在多种神经损伤性疾病中高表达,高浓度的S100B蛋白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毒性作用。建立脑组织特异表达S100B转基因小鼠,用于研究该基因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S100B蛋白在α-synuclein A53T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构建PDGF-hS100B表达载体,显微注射法建立S100B转基因小鼠。PCR鉴定转基因鼠的基因型,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水平。Rota-rod实验检测S100B转基因鼠的运动协调能力。结果S100B在9月龄和12月龄α-synucleinA53T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野生型小鼠。建立了2个品系的脑组织特异表达S100B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100B转基因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进行性运动协调能力障碍。结论S100B转基因小鼠的建立为研究该基因在PD中的作用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468.
国内颅脑CT灌注成像辐射剂量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沛霖  王海林  李龙  周毅方 《当代医学》2011,17(33):155-157
目的 统计国内颅脑CT灌注成像的辐射剂量资料,探讨相关检查的剂量因素和影响.方法 网络查询国内2005年1月~2011年1月统计源杂志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论文并测算其辐射剂量,发出颅脑CT灌注成像扫描剂量调查表到广州8家三甲医院,统计其扫描方法和辐射剂量.结果 广州市内8家三甲医院均采用轴位扫描,平均扫描总毫安秒为4073mAs,平均CT剂量指数(CTDIvol)为344.7mGy;查询文献电影扫描模式80kV平均扫描总毫安秒为10798mAs,120kV为7974mAs;轴位扫描模式80kV平均总毫安秒为5911mAs,120kV为5528mAs.结论 国内颅脑CT灌注成像扫描方式和辐射剂量差异较大,需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469.
本文通过对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传统的氯胺酮静脉麻醉这两种小儿手术中的复合麻醉法的比较,探讨怎么样更有效和安全的对小儿手术进行麻醉.方法:200例小儿外科病儿用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PI组=100)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KT组=100),P1组用异丙酚2mg/kg静脉注射至患儿入睡后,再通过回路或加压面罩半开放吸入吸氧和异氟醚至手术结束.KT组用咪唑安定0.1-0.2 mg/kg,氯胺酮1-2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患儿睡后,再以0.1%的氯胺酮液,术中维持直至术毕前10分钟停掉.通过对麻醉时间,麻醉的苏醒时间,循环,小儿的呼吸,以及在小儿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对比,得出结论: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麻醉时间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麻醉时间相似.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静脉麻醉法的苏醒时间.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呼吸抑制比较明显,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在麻醉期间的血压,心率明显比氯胺酮静脉麻醉法低.所以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更适合应用在小儿手术中,它的安全性高,而且在小儿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70.
雄黄中砷的不同形态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雄黄中不同形态砷的毒性及其毒性机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28篇,进行归纳整理并分析汇总。首先介绍了其对肝、肾、膀胱、神经、皮肤、胎儿发育等的毒性损伤情况及损伤机制,砷在生物体内以无机砷和有机砷等不同形态存在,依形态不同毒性有较大差异:三价砷(AsⅢ)可引起肝细胞的凋亡和灶状坏死,五价砷(AsⅤ),五价甲基砷酸(MMAⅤ),五价二甲基砷酸(DMAⅤ)可引起肝细胞肿胀和灶状炎症。DMAⅤ的毒性较MMAⅤ大,若长期接触DMAⅤ和MMAⅤ可引起动物膀胱和皮肤组织肿瘤。MMAⅤ和DMAⅤ对调节神经丝蛋白基因的毒性较亚砷酸盐(iAsⅢ)和砷酸盐(iAsⅤ)强,能明显改变细胞骨架基因的表达水平。此外,iAsⅢ和MMAⅢ对人造血干细胞也能产生明显的毒性。这些总结将为系统探究雄黄不同形态砷与毒性的相关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