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7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12.
搏动性耳鸣是耳科和神经内科就诊的常见症状之一,并且逐年增多[1].长时间耳鸣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工作状态,甚至引起精神异常、自杀等严重后果.随着影像设备、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搏动性耳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是也存在一些研究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领域.因此,我们现将国内外关于搏动性耳鸣的研究进行综述如下,旨在提高对搏动性耳鸣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评估成人后髁导静脉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分析254例受检者(508侧)的头颈部CTA资料,经多平面重建后评估后髁导静脉的发生情况、走行、长度、截面积、内口连接位置及其与静脉回流优势和颈静脉球窝高位的关系。结果 254例(508侧)中,后髁导静脉发生率为50.98%(259/508),性别、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双侧37.40%(95/254);走行为S型者175侧,直线型14侧,不规则型70侧;后髁导静脉中位长度为2.14(1.04,2.97) cm,中位截面积7.55(4.93,11.68) mm2;后髁导静脉内口与乙状窦下曲段连接43侧(43/259,16.60%),与颈静脉球连接149侧(149/259,57.53%),与二者交界处连接67侧(67/259,25.87%);脑静脉回流优势侧(116/218,53.21%)与非优势侧(143/290,49.31%)间同侧后髁导静脉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9);在19侧粗大后髁导静脉中,14侧脑静脉回流为同侧优势型,粗大与非粗大后髁导静脉间静脉回流优势侧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颈静脉球窝高位侧后髁导静脉出现率(158/288,54.86%)高于无高位侧(101/220,45.91%;P=0.028)。结论 后髁导静脉不同个体间变化差异大,CT可清晰显示其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前列腺素E1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取得较好的疗效,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Lipo-PGE1,凯时)为前列腺素E1封入脂微球中的一种新型载体制剂,由于其某些特性的改变,使其更适合肝硬化的治疗.我们应用依那普利联合凯时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34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对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医院势在必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18年开始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实践。该院以学科群发展模式推进学科建设, 发挥研究型病房的平台作用, 采用"共享综合服务"模式提升临床研究质量和效率, 通过人才引育新体系加强人才培养, 在医院和学科科技量值排名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产出、研究型病房服务于全院科室并提高临床试验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可为综合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颅中窝底后缘相关解剖径线,探讨颅中窝底变异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成人40例(80侧),在冠状位HRCT上测量颅中窝底后缘相关解剖径线并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成人颅中窝底后缘深径左侧为(4.09±2.26) mm,右侧为(4.75±2.14) mm,总体为(4.42±2.21) mm,双侧比较(P=0.14)无显著统计学差异;95%可信区间0.09~8.75 mm.男性颅中窝底后缘深径(4.75±2.07) mm,女性(4.80±2.05) mm,男女比较(P=0.927)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HRCT可以清晰显示颅中窝底后缘骨性解剖结构,当颅中窝底后缘深径大于8.75 mm时,规定为颅中窝底低位,应提示临床此种变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方法 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健康清洁SPF级大鼠85只,雌雄各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病理模型组(16只)、柔肝化纤颗粒组(16只)、大黄座虫丸组(16只)及秋水仙碱对照组(16只).正常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常规饲养;肝纤维化造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4周后灌胃0.9%氯化钠注射液,柔肝化纤颗粒组、大黄廑虫丸组、秋水仙碱对照组造模成功4周后分别给予柔肝化纤颗粒、大黄=虫丸(0.2 g/kg)、秋水仙碱(100 μg/kg)灌胃,各组灌胃液体量为10 ml/kg体重,每日1次.各组于用药治疗后5、10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Ⅳ胶原.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MP-1和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 用药治疗后5、10周,病理模型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肝纤维化程度计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用药后5周:(4.93±2.56)分比(1.08 ±0.29)分,(15.57±6.12)分比0分,用药后10周:(5.03±2.66)分比(1.10±0.22)分,(16.27 ±6.21)分比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柔肝化纤颗粒和秋水仙碱、大黄廑虫丸治疗后,大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计分及Ⅳ胶原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用药治疗后10周,病理模型组MMP-1 mRNA和TIMP-1 mRNA表达分别为(1.30±0.15)和(20.62 ±4.5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94±0.44)、(10.52±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柔肝化纤颗粒组MMP-1 mRNA表达为(1.58±0.34),明显高于病理模型组、大黄廑虫丸组(1.39±0.35)和秋水仙碱对照组(1.41±0.41);柔肝化纤颗粒组TIMP-1 mRNA为(13.6±3.3),明显低于病理模型组、大黄廑虫丸组(18.3±4.4)和秋水仙碱对照组(17.3±4.47)(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TIMP-1/MMP-1 mRNA为(8.9±2.0),明显低于病理模型组、大黄廑虫丸组(11.1±1.9)和秋水仙碱对照组(10.4±2.4)(P<0.05).结论 柔肝化纤颗粒能通过调节TIMP-1/MMP-1比例来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发挥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通过与能谱平扫(TNC)图像对比,探究能谱CT虚拟平扫(VNC)图像在AI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预测亚实性结节恶性概率中的效能表现。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6例因肺内亚实性结节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60例,年龄(61.33±11.66)岁。按病理组织学结果将结节分为3组:A组为浸润前病变;B组为微浸润腺癌;C组为浸润性腺癌。将患者术前TNC和VNC图像上传至AI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进行结节检测并记录结节的恶性概率预测值、体积及CT值,进一步行三组间结节数值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每组TNC与VNC图像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结果:入组病例中共切除88个亚实性结节,其中A组、B组和C组分别有27个、28个及33个结节。在TNC和VNC图像中3组结节均可被AI系统检出。利用TNC图像时,AI系统对A组、B组和C组中结节恶性概率的预测值分别为74.60%±19.76%、89.97%±8.55%和94.25%±7.04%;在利用VNC图像时,对三组中恶性概率预测值分别为70.01%±23.43%、88.20%±10.35%和94.51%±5.17%;2种图像上三组间预测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TNC和VNC图像上,三组间结节的CT值及体积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结节在TNC和VNC图像上恶性概率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预测亚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预测值时,VNC图像与TNC图像的预测效能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某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及胸部CT的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医院医疗大数据平台和院内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提取2020年1月20日至3月20日及2019年同期发热门诊就诊人次和行胸部影像检查的患者影像信息,分析不同时期发热门诊行影像检查的次数、比率和肺内炎症检出率的变化情况;提取某综合医院西城院区和通州院区2个院区发热门诊自专用胸部CT安装以来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影像信息,分析胸部CT在肺内炎症的检出情况。计数资料采用次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2020年1月20日至3月20日,2个院区发热门诊就诊人次为5 967人次,行影像检查4 856人次,检查率为81.38%,其中肺内炎症1 502例,阳性率为30.93%;2019年同期,2个院区发热门诊就诊人次为7 416人次,行影像检查3 317人次,检查率为44.73%,其中肺内炎症1 351例,阳性率40.73%。新冠肺疫情下行影像检查的比率较2019年同期显著提高,但阳性率较2019年显著下降9.83%(χ~2=82.28,P<0.001)。疫情下行发热门诊专用胸部CT检查525人次,其中肺内有病变433例,肺内病变检出率为82.48%。在肺内炎症检出方面,CT检出肺内炎症146例,检出率为27.81%,CT提示病毒性肺炎患者5例。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发热门诊行影像检查的比率较2019年同期显著升高,说明疫情下发热门诊DR、CT影像学应用意识不断提升,医学影像学在新冠肺炎筛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阳性率较2019年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本次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为防止漏诊情况和二次感染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影像检查的比率。如何有效利用发热门诊DR、CT是现在以及未来医疗行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