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医药卫生   4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81.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问质瘤的影像学表现。CT、胃肠道钡剂检查资料均有7例,仅有CT检查6例,仅有胃肠道钡剂检查1例。结果8例间质瘤的胃肠钡剂检查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增粗、受压和肠管推移改变,形成充盈缺损及在气体衬托下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可形成溃疡及气液平。恶性间质瘤可表现为粘膜破坏。13例CT表现为腔内外肿块,呈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密度均匀及不均匀,钙化少见,其内可见溃疡、气液平,增强有强化。结论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提高间叶组织肿瘤的认识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8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腹部癌肿侵犯血管的CT临床表现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上腹部癌肿侵犯血管的CT临床表现。结果70倒原发性肝肿瘤中20例累及门静脉或下腔静脉,34例胰腺癌中29例累及血管,胃癌及胆囊癌均未累及血管。结论通过CT检查了解血管是否受侵犯,对于原发性上腹部癌肿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83.
钼靶、磁共振及核素显像诊断乳腺癌准确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钼靶(mammography, MG)、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及核素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SPECT)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按照循证医学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筛选1986~2006年PubMed、OVID、Medline数据库中有关MG、MRI及PET/SPECT诊断乳腺癌的文献资料,对筛选文献中3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数据和指标分别进行Meta分析,比较各自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共筛选出30篇文献,包含41组研究,其中14 组关于MG(2 941个病灶),10 组关于MRI( 1 428个病灶),17组关于PET/SPECT(2 247个病灶).Meta分析结果表明:MG、MRI、PET/SPECT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2%、86%和87%;特异度分别为69%、65%和82%;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4、0.89和0.90;Q*值分别为0.77、0.81和0.88.3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相似,无显著差异;PET/SPECT的特异度高于MG和MRI(P<0.05);PET/SPECT和MRI的综合诊断效能大于MG.结论:MG仍然是目前乳腺癌初诊较合适的影像方法,年轻女性可优先考虑MRI检查,PET/SPECT可在其他检查疑似乳癌但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适当选用.  相似文献   
484.
目的 研究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super-activated platelet lysate,sP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大鼠上颌快速扩弓后前腭缝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16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sPL注射组(B组);BMSCs注射组(C组);BMSCs+sPL注射组(D组)。建立大鼠上颌快速扩弓模型,扩弓7天后进入保持期,并按分组进行干预。保持21天后处死所有大鼠,通过MicroCT和组织学染色对前腭缝进行骨质分析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D组大鼠前腭缝宽度相比A组明显减小(P<0.05),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降低(P<0.01),骨小梁数目(Tb.N)明显增多(P<0.05),骨体积分数(BV/TV)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与A组大鼠相比,B组大鼠BV/TV增高,Tb.S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鼠Micro-CT各项测量指标与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B...  相似文献   
48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轻度认知障碍(MCI)是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为预防性治疗AD的关键阶段。弥散张量成像(DTI)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OLD-fMRI)常用于评估大脑结构及功能连接及解释其相关机制。本文就MRI研究MCI大脑连接改变及其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86.
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78例骨关节创伤患者,全部行多层螺旋CT薄层横断面扫描,部分行三维重建(包括VR法和SSD法)及多平面重建(MPR),分析各方法对骨折或脱位的显示情况。结果 肩、肘、膝、踝关节及骨盆创伤78例,CT横断面扫描均获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行SSD重建,明确诊断75例;71例行VR重建,明确诊断70例;37例使用了MPR重建,均获明确诊断。图像显示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可发现细小骨折但缺乏立体信息,3D重建立体感强,可多角度多方向观察,清楚直观;MPR法显示骨折线走行和移位更有优势且能兼顾软组织改变。结论 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各具特色,结合使用可提高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准确性,简化思维,为临床诊治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