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医药卫生   46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1.
光动力疗法封闭兔耳缘静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封闭小静脉所需光敏剂和激光照射的剂量,为临床应用光动力疗法封闭小静脉提供依据。方法:以兔耳缘静脉为研究对象。实验动物注射血啉甲醚或竹红菌乙互后用铜蒸气激光照射耳缘静脉。选择不同的功率密度、照射时间、光敏剂及其剂量,比较各组兔耳缘静脉血栓形成比率。结果:在血啉甲醚剂量为10mg/kg时,150mW/cm^2激光照射40min(能量密度为360J/cm^2)的血兔耳缘静脉血栓形成比率高于180J/cm^2和240J/cm^2(P=0.040,P=0.167)。180J/cm^2激光照射剂量时,30mg/kg血啉甲醚组血栓形成比率高于10mg/kg和20mg/kg(P=0.014,P=0.214).功率密度同为150mW/cm^2,血啉甲醚剂量为30mg/kg激光照射20min与10mg/kg激光照射40min的血栓形成比率相当(P=0.556)。功率密度为150mW/cm^2激光照射时,竹红菌乙素剂量为1mg/kg激光照射5min,与血啉甲醚剂量为10mg/kg激光照射40min的血栓形成比率相当(P=0.714)。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局部激光照射能量越高、光敏剂的剂量越大,越容易形成血栓。光动力疗法封闭小静脉形成血栓比较合适的条件是血啉甲醚剂量10mg/kg,功率密度150mW/cm^2,照射时间40min。光动力疗法对小静脉的封闭作用使之有可能成为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2.
细胞凋亡与消化系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是不同于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对一些消化系疾病的转归可能起有特殊作用。本文就细胞凋亡的基本特征、分子机制及消化系疾病中的凋亡现象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3.
复方阿嗪米特治疗消化不良的自身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观察北京8家医院消化科门诊的180例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治疗2周症状积分下降<30%的消化不良患者,根据引起消化不良症状的基础疾病分成胃肠疾病相关的消化不良(A组)和胆系疾病相关的消化不良(B组),使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2片/次,3次/d)2周,观察治疗前、后上腹胀、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积分变化,计算有效率,同时观察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腹胀、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积分及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各单项症状及总症状有效率均在84.9%和92.5%以上.1例患者于复方阿嗪米特治疗14 d时出现皮疹伴有瘙痒,3 d后皮疹消退,未遗留其他不适及检验异常.结论 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可以有效缓解多潘立酮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患者的上腹胀、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4.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graphy,ERCP)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ever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SAB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所有比较早期ERCP治疗与早期保守治疗SABP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起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4-06.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RCT,共80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SABP患者,与保守治疗相比,早期ERCP治疗可降低病死率(RR=0.22,95%CI:0.10-0.47)及器官衰竭的发生率(RR=0.45,95%CI:0.28-0.71),缩短腹痛缓解时间(MD=-4.74,95%CI:-5.32--4.17)及住院时间(MD=-13.49,95%CI:-14.64--12.33).结论:早期ERCP治疗SABP安全有效,建议早期ERCP治疗SABP.  相似文献   
55.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是一项在常规内镜检查同时能清晰地显示黏膜表面及表面下组织结构,从而对黏膜病变做出即时诊断的全新的内镜技术。CLE在荧光对比剂作用下能够对胃肠道黏膜的病理生理改变进行准确诊断,显示了其用于消化道疾病诊断的潜能。一系列研究表明CLE对消化道肿瘤尤其是早期肿瘤及癌前期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文就其在消化道肿瘤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储存时间的安全期和使用前再消毒的必要性,为消化内镜储存、使用再消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后的消化内镜经分组使用戊二醛、邻苯二甲醛及过氧乙酸3种消毒剂进行消毒并经生物学监测合格后储存于内镜库内,于储存后的14 d内分组每天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 采集的504份监测标本中均未检出致病菌,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均未出现菌落,储存14 d内的内镜监测合格率均为100.0%.结论 经戊二醛、邻苯二甲醛及过氧乙酸3种消毒剂消毒合格的内镜,在合格的内镜储存环境中储存14 d内使用前不必要再消毒.  相似文献   
57.
嗜酸性胃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病因、诊断、误诊原因、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7例嗜酸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41例患者的资料,分析EG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误诊原因及治疗预后.结果EG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内镜下胃肠粘膜呈充血、糜烂为主,误诊原因:1.嗜酸性胃肠炎为临床少见病;2.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3.特殊检查不能有效的提示.肌型属罕见型.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好,作用迅速.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易误诊,肌型属罕见型,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好,作用迅速.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利用我们以往建立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大鼠模型,对该模型中SP、VIP、GABA、Ach、NE在肠神经系统的分布及表达进行研究,探讨这些物质在IBS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以往本研究小组建立的C-IBS大鼠模型,取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回盲部、结肠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分别应用抗SP、VIP、GABA、乙酰胆碱酯酶(AchE)、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阳性表达的面积、不透光率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C-IBS大鼠模型回盲部、结肠肌层中SP表达的不透光率密度明显增高(P<0.05),阳性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C-IBS大鼠模型回盲部、结肠肌层中VIP表达的阳性面积、不透光率密度均明显增高(P<0.05);C-IBS大鼠模型回盲部、结肠肌层中GABA表达的不透光率密度明显降低(P<0.05),阳性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C-IBS大鼠模型回盲部、结肠肌层中AchE、TH表达的阳性面积、不透光率密度与正常对照组尤显著差异(P>0.05)。结论 C-IBS大鼠模型中肠神经系统SP、VIP、GABA表达具有改变,提示这些神经递质在肠道可能参与C-IBS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9.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梗阻性黄疸、高血清γ球蛋白血症及IgG升高、胰腺弥漫增大、纤维化及导管不规则狭窄为临床特征的慢性胰腺炎症.1961年Sarles等[1]首次报道本病,现已将它作为CP的独立分型存在,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院于2006年收治合并有其他免疫性疾病的AIP患者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0.
微创介入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微创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经微创介入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单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22例,其中乳头切开同时进行鼻胆管引流或取石者13例,胆管支架内引流者9例,在胆管支架内引流者中病变位于肝门下者5例,肝门上者4例,以肝门下梗阻引流效果好,肝门上肿瘤引流后症状缓解,术后患者高热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内镜下治疗联合经皮经肝胆管外引流术(PTCD)4例,全部治愈;单纯PTCD治疗2例,缓解1例,治愈1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ERCP、PTCD和内镜下治疗联合PTCD方法治疗胆系化脓性炎症,创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