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16例心内直视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9年Dietzman等首次提出低心排综合征(LOCS)的名称,到了80年代,人们才将低心排综合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临床。低心排血量综合症是心脏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手术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其发生率为2%-6%。随着心脏手术的不断成熟,近年来其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其死亡率仍然很高。现将本院在开展心脏手术中共出现LOCS患者1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2.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于创伤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局部应用难以持久地发挥作用.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表达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学体外观察,于2009-03/08在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材料:日本大耳白兔1只,购于昆明医学院动物科.pCDNA3.1质粒为美国Invitrogen产品.方法:抽取兔髂前上棘骨髓,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融合至培养瓶底80%时消化传代.参考GeneBank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DNA序列设计合成基因,电泳纯化后xhol I、BamH I双酶切回收凝胶,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PcDNA Vector质粒进行酶切、电泳和凝胶回收,连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NA与PcDNA Vector质粒,构建pCDN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运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体转染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筛选稳定转染株.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所培养细胞表面抗原呈CD90,CD44阳性,CD45呈阴性;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源性细胞表面抗原CD34呈阴性,而相对特异性标记物CD44呈阳性.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的细胞裂解液中,在M_r 23 000处有一条明显阳性杂交带;而转染pCDNA3.1(-)空载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蛋白未见阳性条带.结论:实验成功地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该目的基因可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73.
自发性膈肌破裂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把无创伤所致的隔肌破裂诊断为自发性隔肌破裂,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全部隔肌破裂的1%。因对其认识不足而极易误诊和误治,甚至造成死亡。为提高对其认识,现将近年来国内期刊发表的自发性隔肌破裂病例与本院诊治的3例,总计问例作一分析。提出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亚临床资料全组13例(男6,女7例),年龄ZI-47岁,平均29.9岁。发病诱烟:用力5例,暴饮暴食后呕吐2例,无明显诱因6例。隔肌破裂左侧12例,右侧1例。入院时确诊3例,其它诊断为液气胸7例,隔膨出1例,急性胃扩张1例,胃扭转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最短6h,最…  相似文献   
74.
肺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对抗癌药产生耐药性是肺癌治疗中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至今尚无确切有效的解决方法。近年来,人们对肺癌的耐药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出几点相对一致的结论,现综述如下。一、肺癌细胞膜ATP依赖性转运蛋白过度表达ATP依赖性膜转运蛋白的主要作用是在消耗ATP的基础上将细胞内的阳离子或细胞毒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出细胞,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通常这类蛋白也存在于正常细胞,但在对抗癌药不敏感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和对抗癌药产生耐药的小细胞肺癌(SCLC)细胞,这类蛋白常过度表达[1] 。在其作用下,因肺癌细胞抗癌…  相似文献   
75.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课题组制备的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符合骨组织工程支架或直接作为植骨材料的要求。实验将材料植入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以进一步了解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目的:用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来修复兔桡骨骨缺损,评价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的成骨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9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将猪椎骨煮沸12 h,经系列乙醇脱水后于800 ℃条件下煅烧6 h后制得陶瓷化骨,完全去除有机成分,再将陶瓷化骨与适当浓度的焦磷酸钠溶液复合后于800 ℃煅烧1 h,经缓慢冷却后制得双相陶瓷样生物骨。 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组、自体髂骨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在兔双侧桡骨造成1.0 cm骨缺损后分别植入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材料、自体髂骨,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缝合切口。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24周取出双侧尺、桡骨后摄X射线片,了解移植物的X射线变化情况。制备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移植物的组织形态特征及新骨形成情况。 结果:X射线片: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组在术后4周可见材料密度较宿主骨高,与宿主骨分界清楚,8周后材料与宿主骨分界模糊,12周后大部分材料呈高密度影,24周后材料仍有部分高密度影。自体髂骨组在术后4周可见髂骨与宿主骨分界模糊,24周后植骨部位密度与宿主骨一致。组织学形态观察: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组发现有新骨贴附材料生长,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解吸收,新骨形成增多。24周后新骨形成明显增多,仍可见部分残余材料;自体髂骨组在12周后髓腔完全再通,24周后植骨部位与宿主骨结构没有差别;空白对照组未见骨连接或髓腔再通,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损两端逐渐封闭并硬化。 结论:实验初步表明双相陶瓷样生物骨可用于桡骨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6.
胸、肺疾病与胸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松 《中国医刊》2007,42(5):11-15
胸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除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在胸部的器官组织病变引起的胸痛外,肺、纵隔、膈肌以及由构成胸壁的各种组织如胸部的皮肤、肌肉、肋骨、肋问神经、胸骨、胸膜等发生的病变也常以胸痛的主诉表现出来或以胸痛为惟一的求治目的。在面对胸、肺疾病所致的胸痛时,必须考虑3个问题:①引起胸痛的常见胸、肺疾病及其特点;②怎样鉴别需要急诊外科处理的胸痛病人;③如何对胸痛病人实施诊断性治疗。在临床实践中,这些问题经常贯穿于胸痛诊断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研究表明,基于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调控下游靶标可以改善NAFLD患者的肝脏功能和代谢状态,可能成为治疗NAFLD的潜在药物靶点。最近几年聚焦FXR受体开发治疗NAFLD的药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中医药因其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等优势,有大量研究着眼于FXR受体,挖掘中医药及其活性成分治疗NAFLD。该文对中医药基于FXR受体及其调控的下游靶标,在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治疗NAFLD的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精准靶向的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8—2020年临沂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住院患儿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2 324株病原菌,经质谱仪鉴定联合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 324株病原菌中,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位列前三。其中,男性患儿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女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患儿的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低于>1岁患儿,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1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本院流感嗜血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AMC)的耐药率高于2018、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和2019年本院流感嗜血杆菌对AMC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院儿童下呼吸道标本检出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流感嗜血杆菌最多,其在≤1岁患儿中的检出率低于>1岁患儿;≤1岁患儿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高于>1岁患儿,男性患儿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高于女性患儿。不同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临床医...  相似文献   
79.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后无论是否施加干预,都难以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目的:观察以猪自体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复合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 方法:将培养至第3代的猪膝关节软骨细胞接种于小肠黏膜下层膜上,复合培养48 h,构建细胞-载体复合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膜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见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或复层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软骨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表面之间形成一条连续阳性表达条带;扫描电镜见软骨细胞在支架孔隙内贴壁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80.
背景:使用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治疗软骨损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材料与支架材料的选择仍有较多问题尚待解决。 目的:观察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在体外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分化的效果。 方法:将第3代脂肪基质干细胞接种于复水后的小肠黏膜下层双面,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于体外诱导培养7 d和14 d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Ⅱ型胶原mR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Ⅱ型胶原蛋白,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扫描电镜观察体外成软骨诱导14 d后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 结果与结论:Ⅱ型胶原mRNA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提示,体外成软骨诱导后7,14 d的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Ⅱ型胶原mRNA的标化值与未诱导的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0.05),诱导  14 d与诱导7 d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成软骨诱导后14 d,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基质异染,未诱导的复合物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扫描电镜检测显示诱导14 d时,细胞长满支架材料的双面。提示脂肪基质干细胞复合至小肠黏膜下层后,在体外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成软骨诱导后,能够向成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