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经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0~64岁(36.1±14.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2例;致伤部位:T11/12 2例,T12/L1 6例,L1/2 7例,L2/3 4例,L2~L4 1例,L3/4 1例。AO分型:B2型13例,C型8例。均采用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钛网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治疗。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损伤部位Cobb角和椎管骨块占位率,观察植骨融合、椎管重建和内固定情况。采用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145±19.2min);术中出血800~2200ml(1320±476.5ml);术后切口引流液250~580ml(398±127.5ml)。术后切口无感染,无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或脊髓神经功能恶化病例。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21.5±9.7个月)。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和椎管占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均获得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断裂或钛网移位等现象。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经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并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并且椎管减压彻底,可以维持脊柱良好的稳定性,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OLIF治疗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行腰椎X线、CT和MR检查,评价术后影像学改善程度;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6~110(77±23)min。术中出血量30~180(63±35)ml。术后住院时间3~7(4.5±2.1)d。术后患者腰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7/35):3例融合器沉降,二期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1例对侧屈髋疼痛,1例术侧交感链损伤症状,4例随访过程中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结论OLIF作为一种脊柱外科新技术,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3.
IOrthopaedicsDepartment,ZhejiangProvincialCorpsHospital,ChinesePeople sArmedPoliceForces ,Jiaxing3140 0 0 ,China (ZengZY ,JinCY ,LuJR ,WangBandXuAB)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 ,Shanhai2 0 0 2 37,China (LiuCS)nrecentyearsthepediclescrewsystemhasbeenwidelyu…  相似文献   
104.
105.
下腰椎椎板、关节突的影像学测量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测量30例腰痛患者的腰椎X线正位片及下腰椎椎板、关节突CT平扫片,获得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椎板厚度、椎板外斜角及柞板下倾角的相关数据.结果:下腰椎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cm):L3/4男性为(4.63±0.75),女性为(4.40±0.63),L4/5男性为(5.12±0.45),女性为(5.03±0.39),L5/S1男性为(5.47±0.65),女性为(5.35±0.57),钉道长度自L3/4至L5/S1逐渐增大,且测鼍数据男性较女性长,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厚度(mm):L3男性为(5.4±0.8),女性为(5.2±0.73),L4男性为(6.7±1.4),女性为(6.4±1.5),L5男性为(6.4±1.4),女性为(6.2±1.45),椎板厚度L4较L3厚,L5较L4薄,男性较女性厚,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外斜角(°):L3/4男性为(46±5.1),女性为(45±4.8),L4/5男性为(43±3.8),女性为(44±4.1),L5/S1男性为(36±3.5),女性为(35±3.0),椎板外斜角自L3/4至L5/S1逐渐减小,男性与女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椎板下倾角(°):L3/4男性为(49±3.6),女性为(48±3.0),L4/5男性为(47±3.1),女性为(48±2.2),L5/S1男性为(51±2.5),女性为(50±1.8),椎板下倾角L4/5较L3/4小,L5/S1较L4/5大,男、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测量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获得个体化的下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应用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应用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6.
腰椎间盘退变是慢性下腰痛的常见原因,对于椎间盘退变所致的慢性下腰痛临床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多主张手术治疗.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笔者设计使用单枚螺钉经椎板小关节固定的同时为棘突间钢丝捆扎并360°环形植骨方法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48例,其中30例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7.
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17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各类脊柱手术后出现的17例深静脉栓塞病例的病史特点、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预后。结果:深静脉栓塞多见于较大的脊柱矫形、重建、融合手术,而且与麻醉方法及是否存在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结论:脊柱围手术期中存在较多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8.
组配型横突拉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组配型横突拉钩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腰椎骨骼标本和腰部软组织的观察、测量,设计制作了以腰椎横突为固定支点的组配型拉钩,将其应用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植骨的手术方式,并与传统椎板拉钩的使用进行比较。对比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切口长度、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法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方面,组配型横突拉钩组优于椎板拉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及最后随访JOA评分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椎板拉钩相比,组配型横突拉钩具有容积小、组装方便、把持性好、固定确切、视野大、对手术操作干扰小以及适合人群和手术方式广泛等优点,可作为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显露工具。  相似文献   
109.
随着腰椎解剖的深入,脊柱生物力学和医学影像的发展,以及操作技术的成熟,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translaminar facet screw fixation,TLFSF)已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成为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以外又一重要技术,现从应用解剖、生物力学、临床应用、置钉技术的演变、优缺点及手术适应症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8-12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后出现融合器后移的23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无明显症状以及出现轻微腰痛或伴有轻微下肢症状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明显下肢刺激症状或伴有小便功能障碍采用早期手术治疗。结果23例均完成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3年,平均1.9年。末次随访时17例非手术治疗者经融合器未再移位,椎间融合良好。7例手术治疗者中2例术后仍存在腿部疼痛,早期服用止痛药物控制,1例小便功能障碍,术后逐渐能自控,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神经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对于术后融合器后移,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术中操作应严谨、细致,并借助影像系统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