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2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育龄妇女不同月经周期子宫内膜MRS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不同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单体素磁共振波谱的特征及代谢水平。方法:30例20~45岁女性健康志愿者,月经周期规律,临床及B超检查无子宫内膜疾病。按照月经周期分为分泌期子宫内膜组(A组)和增殖期子宫内膜组(B组)两组,分别行常规盆腔MRI扫描及子宫内膜单体素MRS扫描,观察增值期和分泌期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和乳酸(lactate,Lac),脂质(lipin,Lip)峰的情况。结果:30例志愿者28例完成检查,分泌期及增殖期子宫内膜均有Cho峰(28/28,100%);分泌期子宫内膜的Cho峰较高,均数约67.08±10.25增殖期子宫内膜的Cho峰相对减低,均数约48.69±7.35,两者之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7例分泌期子宫内膜可见Cr峰,3例见Lac峰,所有的志愿者均未见Lip峰的情况。结论:Cho是女性子宫内膜的正常峰,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与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与调亡的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的cT表现,探讨两者间的不同特点。方法 分析145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良恶性胸腔积液(良性68例,恶性77例)的CT征象。结果 145例胸腔积液中有1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根据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6种类型(恶性4型,良性2型)。结论 仅凭胸腔积液的密度不能区别其良恶性,胸膜的增厚有鉴别诊断意义,恶性胸腔积液的特点为胸膜明显增厚,一般大于10mm,且厚薄不均匀。良性胸膜增厚较轻,多小于10mm,且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OSAHS患者清醒及诱导睡眠状态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评价其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43例OSAHS患者鼻咽顶部至舌骨下缘之间的上气道,进行清醒和诱导睡眠状态螺旋CT扫描,层厚2mm,螺距5.5.扫描完后应用图像工作站进行MPR三维重建,测量分析清醒和睡眠呼吸暂停时上气道最狭窄处截面积的动态改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评价其术后疗效.结果CT扫描显示患者睡眠呼吸暂停时上气道最狭窄处截面积比清醒时明显变小或完全阻塞.其中上气道最狭窄处完全阻塞20例,多部位狭窄20例.手术后住院期间打鼾消失4例;打鼾减轻35例;无明显变化4例.结论诱导睡眠期CT扫描方法简便易行,能直观地反映上呼吸道的梗阻部位;对治疗计划制定和手术定位是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常见:1.无脾征群,(复杂性紫绀型心脏病)。2.糖尿病母亲征群,(心肌病、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3.Down 征群,(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房室通道,四联症)。4.胎儿酒精中毒征群,(间隔缺损)。5.Hurler-Hunter 征群,(多瓣膜病、心肌疾病)。6.Marfan 征群,(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夹层动脉瘤)。7.多脾征群,(房间隔缺损、肺静脉畸形引流、两侧下腔静脉、奇静脉连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例经病理证实的肺LELC的CT表现。结果 244例LELC中,中央型132例(132/244,54.10%),周围型112例(112/244,45.90%);肿瘤最大径1.2~13.1 cm,平均(5.42±2.64)cm;结节型49例(49/244,20.08%),肿块型195例(195/244,79.92%);169例(169/244,69.26%)边界清晰,183例(183/244,75.00%)见分叶征,104例(104/244,42.62%)病灶边缘见毛刺;184例(184/244,75.41%)病灶紧贴纵隔,111例(111/244,45.49%)见"类胸膜尾征"改变。CT平扫158例(158/244,64.75%)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中度强化160例(160/223,71.75%),145例(145/193,75.13%)呈渐进强化,108例(108/193,55.96%)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受侵变细和异常细小杂乱的血管影,81例(81/193,41.97%)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包埋征。185例(185/244,75.82%)见支气管包埋和/或闭塞。124例(124/244,50.82%)病灶周围见磨玻璃密度影,81例(81/244,33.20%)间质增厚,132例(132/244,54.10%)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167例(167/244,68.44%)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右肺中叶、两肺下叶纵隔胸膜旁肿块,边界清、浅分叶,伴类胸膜尾征、增强动脉期血管包埋征、周围肺区磨玻璃密度影及网格增粗影和淋巴结肿大是肺LELC的相对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临床特征及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T表现。43例全部行胸部CT检查,其中30例行CT增强扫描。结朵43例中男性34例,女性9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主要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发病时肿瘤最大径一般大干5cm,周围型(39例)多于中央型(4例),跨叶生长8例;边缘光滑或清楚;毛刺征、胸膜牵拉征少见:坏死、空洞及分叶、支气管截断多见,坏死边界不清,可见坏死内强化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环形强化。结论肺肉瘤样癌体积较大并可跨叶生长,以膨胀生长为主:其“坏死内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在诊断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图像,对病灶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9例(90%)病灶位于左下叶基底段,其中7例(70%)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1例(10%)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7例(70%)病灶表现为含液/气的薄壁多房囊腔,增强后囊壁无明显强化,3例(30%)表现为不规则团块,增强后有中等强化,其内有粘液嵌塞的扩张支气管,也可有钙化或液性区;MPR、MIP及VR等三维重建显示10例(100%)均为降主动脉发出异常分支供血,并通过肺静脉回流入左房,血管显示情况与手术相符;7例(70%)患侧肺门淋巴结有增大。结论叶内型肺隔离症多表现为下肺基底段的多房液气囊腔或者不规则团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是一种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的CT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的CT表现。结果 CT主要表现为气管、主支气管前壁和侧壁黏膜下散在或多发的斑块状小结节突起,突向管腔,部分结节钙化,大多数小结节直径在2~4mm,有2例在叶支气管可见;2例同时出现气管壁增厚,气管环变形,管腔狭窄。结论 气管、主支气管内多发的黏膜下小结节钙化影并突向管腔是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较具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与超声对比定量评估左心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MSCT)与超声左心容积数据的对比,初步探讨MSCT定量评估左心功能在心容积数据方面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2例8h内同时进行了MS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对比MSCT自动测量与手工测量值的相关性,MSCT自动测量与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MSCT左心容积各组数据自动与手动测量结果相关性高(r>0.98,P>0.05);MSCT自动测量与超声测量结果相关性良好(r>0.90,P>0.05)。结论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获得的自动与手动左心容积数据准确性高,可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