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辅助栓塞破裂动脉瘤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9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且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患者95例(动脉瘤99个)。替罗非班应用方法为支架半释放前1 min内以5 μg/kg 的负荷剂量静脉推注,后以0.1 μg/(kg·min)维持量持续静脉泵入并维持12~24 h,撤药前4 h给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口服药物交替。术后根据患者症状变化及MR或CT复查,观察有无缺血性事件或脑出血发生。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mRS)<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缺血性事件(包括术中、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等)12例(13%),脑出血3例(3%),3个月良好预后85例(90%),死亡6例(6%)。结论:经静脉维持小剂量替罗非班作为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过渡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性闭塞(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related occlusion,ICAS-O)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并取得再通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使用CTA进行侧支循环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ICAS-O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09例,其中37例(33.9%)为ICAS-O。多因素分析显示,较好的侧支循环(OR=5.343,95%CI=1.969~14.497,P=0.001)、吸烟史(OR=4.655,95%CI=1.384~15.653,P=0.013)患者合并ICAS-O的比例较高;而心房颤动(房颤)病史(OR=0.188,95%CI=0.064~0.555,P=0.002)是ICAS-O阴性预测因素。结论 较好的侧支循环及吸烟史是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合并ICAS-O的阳性预测因素,而房颤病史是其阴性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IS并接受血
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nset-to-puncture time,OTP)是否超过120 min,将
患者分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两组预后情况,良好预后定义为
90 d 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3例院内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43±12.46岁,男性29例(54.72%)。中位OTP为150
(115~200)min,其中延误组31例,非延误组22例。非延误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延误组(63.64%
vs 35.48%,P =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OR 0.061,95%CI
0.007~0.532,P =0.011)及高危科室发病(OR 0.108,95%CI 0.014~0.821;P =0.031)与院内卒中血管
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负相关;而家属决策时间延长(OR 1.527,95%CI 1.114~2.094,P =0.008)与院
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家属决策时间长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
道及高危科室发病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支架取栓术首次成功再灌注(FPR)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首次支架取栓后闭塞血管再通程度是否达到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CI)血流分级2c/...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动态变化与晚时间窗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共纳入161例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24 h测量血清hs-cTnT。hs-cTnT升高定义为大于14 ng/L;hs-cTnT动态变化定义为两次测量值上升或下降超过20%且至少有一次大于14 ng/L。评价hs-cTnT动态变化与3个月时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比较入院时hs-cTnT升高与hs-cTnT动态变化预测3个月时不良预后的接收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 结果67(41.6%)例患者发生hs-cTnT动态变化。多因素分析显示,hs-cTnT升高(P = 0.014,P = 0.038)和hs-cTnT动态变化(P < 0.001,P < 0.001)分别是不良预后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AUC比较显示hs-cTnT动态变化对不良预后(AUC 0.765 vs 0.689,P = 0.043)和死亡(AUC 0.818 vs 0.687,P = 0.008)的预测价值要显著优于入院时hs-cTnT升高。 结论hs-cTnT动态变化是晚时间窗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时不良预后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s-cTnT动态变化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要显著优于入院时hs-cTnT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