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2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将护理专业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独立的医学基础学科的实验进行有序整合、优化,形成医学机能学实验,以符合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并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温补脾肾法对脾肾阳虚型甲减大鼠肾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从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control)、甲减组(HT)、温补组(WB)。采用他巴唑灌胃给药造成甲减脾肾阳虚模型,然后给予温补脾肾方剂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肾脏组织中SOD、(GSH-Px)及MDA含量。结果:经温补脾肾方剂治疗后,甲减肾组织中的MDA含量和GPx活性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orP<0.01];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温补脾肾方剂可提高脾肾阳虚型甲减大鼠肾脏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3.
目的:平胃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寒湿证疗效观察.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平胃散加减治疗组和胃得宁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舌苔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平胃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寒湿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回顾分析原发性肛管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2000—2011年本中心经治肛管癌患者3l例,鳞癌23例、腺癌8例。Ⅰ~Ⅲ期患者首程采用放疗为主治疗16例、手术为主治疗11例、化疗3例。结果 随访率为90%,随访时间满3年的样本数21例。全组3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6%、56%。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和T分期为OS预后因素(χ2=12.11,P=0.001和χ2=4.64,P=0.031),并与PFS有相关趋势(χ2=2.91,P=0.088和χ2=2.75,P=0.097)。Ⅰ~Ⅲ期鳞癌患者首程放疗为主与手术为主治疗的3年OS率和PFS率均相似(80%与80%,χ2=0.08,P=0.776和78%与67%,χ2=0.17,P=0.697)。放疗患者3级皮肤或黏膜急性不良反应为37%,晚期肛门感觉或功能异常为9%。结论 临床分期、T分期是影响肛管癌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同期放化疗应作为肛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治疗手段的首选疗法,应用调强放疗技术有利于患者按计划完成放疗并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5.
目的 通过IMRT降低直肠癌患者放疗区域造血活性骨髓的受照射剂量,以其减轻在同期放化疗期间的急性血液不良反应。方法 前瞻性入组直肠癌初治患者,根据盆腔核磁图像确定造血活性骨髓分布并勾画,并对其进行剂量限定(V5<95%,V10<90%,V20<80%,V30<65%),新辅助治疗方案为IMRT同期化疗(95%PTV50 Gy分25次,2 Gy/次),同期每周奥沙利铂50 mg/m2,卡培他滨每天1650 mg/m2(放疗期间每天2次)。结果 共 35例Ⅱ、Ⅲ期患者完成入组和治疗方案。2-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其中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6%(9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7%(6例)、红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1例)、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1例)。多元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造血活性骨髓 V5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最低值均显著相关(P=0.005、0.002、0.017)。结论 根据MR确定的骨盆造血活性骨髓受量与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急性血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相关。临床试验注册 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1863420。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分析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2000—2013年收治 200例确诊为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Ⅰ期 50例,Ⅱ期 125例,Ⅲ+Ⅳ期 25例。大部分患者接受 4~6周期CHOP或CHOP为主方案化疗以及受累野放疗(韦氏环+颈部淋巴结区域)。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LRC,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量 71例,全组 5年OS、PFS和LRC分别为78%、72%和87%。放化疗组的OS、PFS、LRC均高于单纯化疗组,分别为86%∶70%、84%∶58%和97%∶66%(P=0.001、0.000、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分期、LDH和IPI是OS、PFS和LRC共同预后因素(P=0.000~0.036),PFS预后因素还包括ECOG评分(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分期是OS和LRC的预后因素(P=0.003~0.022),PFS的预后因素是年龄(P=000)。结论 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好的特点。早期患者加入放疗可以显著提高OS、PFS和LRC。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Ⅱ、Ⅲ期上段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价值。方法 2000—2010年本院共收治 3995例直肠癌患者,从中筛选出符合下述条件者进行回顾分析:(1)根治性手术;(2)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肿瘤下界距肛缘 10~16 cm;(3)术后病理为T3—T4或N1-2M0期(AJCC 7版分期);(4)病理类型为腺癌。结果 共入组 547例患者。5年样本数为 249例。全组 5年OS、DFS、LRFS、DMFS分别为79.0%、76.8%、94.0%、80.1%。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按1∶1平衡基线特征后,术后同期放化疗与未放化疗各 155例。将pT4b期、有癌旁结节、淋巴结转移较多(N2期)者列为高危组,术后同期放化疗 5年LRFS和OS均高于未放疗者(96.3%、82.0%,P=0.0.044;81.6%、59.1%,P=0.019)。结论 Ⅱ、Ⅲ期上段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预后较好,术后同期放化疗仍可进一步降低LRR;尤其对伴有高危因素者,术后放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98.
目的 采用4DCT技术研究胃癌术后辅助放疗中吻合口的分次内和分次间动度。方法 前瞻性纳入8例经毕Ⅰ式吻合胃癌根治术后行辅助放疗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和控制残胃充盈条件下,进行疗前、疗中共4次4DCT扫描。以术后置入吻合钉为观察对象,评价吻合口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上分次内和分次间动度,并分析残胃体积变化与分次间动度的关系。组内差异行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吻合口分次内动度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上分别为(2.4±2.3)、(2.1±2.0)、(5.6±4.0) mm,上下方向上的显著大于左右、前后方向(P=0.000、0.000)。分次间动度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上分别为(6.1±6.6)、(3.3±3.0)、(4.8±4.3) mm,分次间动度各方向间相近(左右:前后,P=0.064;左右:上下,P=0.156;前后:上下,P=0.161)。在左右方向上分次间动度显著大于分次内动度(P=0.018)。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内边界分别为24.2、10.3、18.3 mm。结论 经毕Ⅰ式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时应考虑到分次内和分次间动度,吻合口合理内边界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可分别外放24.2、10.3、18.3 mm。  相似文献   
99.
<正>近年来,随着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2型糖尿病(T2DM)作为一种身心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并发症的危害也越来越为医生和患者所认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并发症常常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所忽略,如T2DM患者伴发的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但实际上,这一问题在T2DM患者中却并不少见,研究发现,T2DM患者伴发抑郁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倍[1],并且有研究称,在新诊断的  相似文献   
100.
血清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与糖尿病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糖尿病足慢性溃疡的关系及两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ELISA法测定糖尿病足(DF组)患者78例、2型糖尿病(T2DM)非糖尿病足(NDF组)患者111例和健康体检者(CON组)150例血清MMP-2、TIMP-1水平。 结果 CON、NDF和DF三组血清MMP2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NDF组血清TIMP-1水平均低于CON组(P<0.05),DF、ND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组MMP-2/TIMP-1的比值高于NDF和CON组,NDF与CO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TIMP-1与MMP-2呈高度负相关(r=-0.85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MMP-2是DF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清MMP-2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F的独立危险因素,与TIMP-1负相关。糖尿病患者血清MMP-2水平升高对于预测DF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