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80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患者男,44岁,偶然发现左下腹包块半个月,近期无发热及感染病史。查体:左下腹触及3cm×2cm肿块,质韧,不活动,无触痛,局部无红肿。无其他症状及阳性体征,常规肿瘤标志物均阴性。盆腔CT: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左侧腰大肌前内缘见不规则长条状软组织影,沿腰大肌走行,向下延续至腹股沟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采用MR电影成像方法观察空腹、餐后胃蠕动波及检测胃动力的可行性。方法 11名健康志愿者禁食6h后取偏右侧仰卧位。采用磁共振FIESTA序列电影扫描。分别采集空腹及饮水后5、15、30min图像,通过观测胃腔收缩幅度(PGC)和胃动力指数(GMI)来判断胃蠕动波和动力情况。结果 MR电影成像可以清晰捕捉到各时期的胃蠕动波。空腹状态下,4名在胃底、体部可见蠕动波,7名在胃窦部可见蠕动波。饮水后均可观察到蠕动波存在,饮水后胃底、体部和胃窦部PGC均高于空腹状态(P均=0.003),且胃窦部收缩程度更强。11名中,2名未测得明确的胃动力数据,余9名饮水后15min GMI明显高于5min(F=6.152,P=0.005),但在30min时GMI有所下降,与5min和15min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min:F=1.624,P=0.238;15min:F=0.844,P=0.198)。结论采用MR电影成像可以观察胃蠕动波活动及定量检测胃动力。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以双源CT行兔体部血管扫描时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方法 对32只普通家兔行双能量CTA扫描,依据扫描时不同的螺距(0.2、0.55)、对比剂浓度(300、370 mgI/ml)分为A、B、C、D四组,每组又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0.2、0.4、0.6、0.8 ml/s)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探寻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定量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兔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并以箱式图分析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范围的总体差异。定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结果 A组及C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差异较大(P均<0.05),而B组及D组中B1、D1及D2亚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CT值近似(P均>0.05)。B1、D1及D2亚组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较小,分布较集中。D2亚组图像质量良好,各血管及分支显示清晰,其余各组图像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结论 选取螺距0.55、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注射速率0.4 ml/s有利于在兔双能量CTA扫描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94.
肝纤维化ADC值减低机制及与选取b值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DC值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减低的机制及b值取值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建立不同时期的家兔肝纤维化模型30只,对其行DWI。对每只动物在第1次扫描后结扎肝脏左外叶动脉及门静脉肝左外叶支,再次行相同序列MR扫描。分别在肝左外叶和肝右前叶及结扎血管后的肝左外叶选取ROI,测量ADC值。MR检查后取家兔肝脏行病理检查,并按病理结果分期、分组。 结果 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 ADC值逐渐降低,肝左外叶血管结扎后测量ADC值明显降低,但并未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变化。随着b值增大,图像质量下降,且ADC值亦逐渐减低。b=300、500、700、1000 s/mm2时,S0期、S1期与S2期、S3期、S4期之间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300 s/mm2时,S2期与S3、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500 s/mm2时,S2期与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导致ADC值减低的主要原因为肝内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血流灌注减少,较小b值对于判定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更有价值。在有效范围内,b值越小,测量结果受血流灌注因素的影响越大,且判定肝纤维化程度越准确。  相似文献   
95.
3.0TMR磁敏感加权成像测量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区体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SWI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区体积的变化,探讨其诊断帕金森病的价值。方法 采用3.0T MRI对40例早期、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和年龄匹配的20名正常人进行扫描,分别测量尾状核、壳核及苍白球的体积,并与Hoehn & Yahr分级及病程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早期、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壳核体积较正常人分别下降10.79%(P<0.05)和22.66%(P<0.05),中晚期患者较早期患者下降13.31%(P<0.05)。中晚期患者苍白球体积较正常人下降11.65%(P<0.05),较早期患者下降8.51%(P<0.05)。帕金森病患者壳核体积与Hoehn & Yahr分级呈负相关 (r=-0.987, P<0.001),与病程无相关性。结论 MRI体积测量技术能为帕金森病的辅助诊断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对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病灶复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均行常规肝脏平扫及动态三期增强扫描,其中动脉期图像由双能量扫描方式获得.采用2种方法观察,A法观察常规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B法观察虚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评价2种方法对栓塞病灶内部及其周围肝组织内强化信息的判断.以DSA结果为参照标准,计算A、B2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采用x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 27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中共检出63个病变,DSA明确其中39个病变有强化,24个病变无强化.B法的敏感性为94.9%( 37/39),高于A法的74.4%( 29/39;x2=6.303,P<0.05);B法的特异性为95.8%( 23/24),与A法的83.3% (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09,P>0.05).结论 以动脉期双能量扫描代替常规CT平扫与动脉期增强扫描,与常规CT动态增强相比,对TACE术后肝癌病灶的评估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7.
糖尿病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估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PAO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为治疗糖尿病伴发跛行患者及下肢严重缺血患者而进行的63次介入治疗.治疗手段包括:单纯PTA及PTA加支架置入.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共85支,包括髂动脉15支(17.6%)、股动脉36支(42.4%)、腘动脉2...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介入放射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肝动脉并发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6例肝动脉狭窄(HAS)者采用PTA或支架植入治疗,3例肝动脉闭塞者先行动脉开通,再行PTA或支架治疗,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者行经导管溶栓治疗,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盗血综合征(GSS)者行胃...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分析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肝动脉出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总结诊疗经验,以降低其发生率及病死率.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622例接受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患者中有11例患者肝动脉出血(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其中胆道出血6例,腹腔出血3例,胆道及腹腔合并出血2例.该文回顾性分析肝动脉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  相似文献   
100.
 摘要: 目的 对兔VX2移植瘤模型弥散加权成像(DWI)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DCE)的成像参数进行筛选和优化。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制成VX2移植瘤模型,应用3.0T MR对肿瘤进行DWI和DCE扫描,比较不同b值的CNR、SIR及ADC比值的差异。比较LAVA成像中各后处理参数的图像质量,选择合适的参数。结果 b值取500、800、1000 mm2/s时,随着b值增加,肿瘤/瘤周CNR 显著下降(F=45.97,p<0.01),肿瘤/瘤周(F=12.02,P<0.01)、肿瘤周边/中心(F=20.52,P<0.01)的SIR显著上升。尽管各部位的ADC值随b值的增加而下降,但肿瘤/瘤周(F=0.8456,P>0.05)、肿瘤周边/中心(F=2.744,P>0.05)的ADC比值随着b值而上升。DCE中MSI和PEI图像对比度较清晰,肿瘤各部位和瘤周组织的参数差异显著,MTE和TP图像对比度差,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进行兔VX2肿瘤的DWI成像时,选择b值为1000mm2/s较为合适。在进行LAVA动态增强扫描时,宜选择MSI、PEI作为成像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