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21.
目的 探索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 对4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HLA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治疗,观察移植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16.5d(14~21d)、16.5d(15~30d).1例PR患者移植后完全缓解,其余3例持续缓解.2例移植过程中发生急性GVHD,未观察到慢性GVHD的发生.1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发生单一的APTT延长.中位随访时间181d(129~337d),1例于移植后190d死于真菌感染,1例CR2和1例PR分别于移植后183d和129d病情复发,另1例无病存活337d.结论 HLA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治疗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切实可行,但需积累更多的资料以进一步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22.
彭贤贵  陈幸华  刘林  张曦  孔佩艳 《重庆医学》2003,32(10):1307-1308,1321
目的 观察不同细胞浓度外周血干细胞在 - 80℃条件下的冻存效果。方法 采用一种简便的 - 80℃干细胞冻存方法 ,其干细胞保护剂终浓度为 5 %二甲基亚砜 (DMSO) ,3%羟乙基淀粉 (HES)和 4 %人血白蛋白 (HSA) ,不经程序降温 ,直接 -80℃冰箱冻存外周血干细胞 ,并在不同时相点 (冻存后 1、3、6、9、1 2个月 )对推荐细胞浓度组 (1 .3~ 3.9)× 1 0 7/ml、调整细胞浓度组 (8.0~ 2 9.9)× 1 0 7/ml和高细胞浓度组 (30 .1~ 70 .1 )× 1 0 7/ml的外周血干细胞的细胞活性进行检测 ,观察台盼蓝拒染率和MNC、CFU GM、CD34+ 细胞的回收率。结果  3组干细胞活性在 1 2个月内无明显下降 ;干细胞冻存后 9个月期间 ,3组冻存细胞的台盼蓝拒染率 ,MNC回收率、CFU GM回收率、CD34+ 细胞回收率都在 80 %以上。冻存 1 2个月中 ,3组在冻存后同一时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说明该 - 80℃干细胞冻存方法适用于不同浓度的细胞液 ,短期内具有良好的冻存效果。结论 5 %DMSO、3%HES和 4 %HAS作为干细胞冷冻保护剂直接 - 80℃冰箱冻存外周血干细胞的方法能有效地保护不同浓度细胞液的外周血干细胞活性 ,适当地提高细胞保存时的浓度 ,减少回输量 ,可避免因干细胞冻存而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3.
抑制SDF-1活性对HL60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立  陈幸华  孔佩艳  刘林  彭贤贵  严巨明  张曦 《重庆医学》2003,32(10):1311-1313
目的:通过应用SDF-1受体CXCR4单克隆抗体(12G5)观察抑制SDF-1活性对HL60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趋化因子SDF-1在维持HL60细胞生存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与HL60细胞共培养,采用SDF-1受体CXCR4单克隆抗体阻断SDF-1生物活性后,用MTT法检测HL60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观察HL60细胞增殖周期变化、检测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同时检测CXCR4单克隆抗体应用前后HL60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等。结果:应用抗CXCR4单克隆抗体后,HL60细胞出现下列变化:(1)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下调;(2)增殖周期中G0/G1期的细胞增多,增殖期细胞减少;(3)细胞活性下降;(4)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降低,并与单抗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抑制SDF-1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但对于抑制髓内残留病变的形成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了解小剂量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α MIP-1α)联合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对人骨髓造血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人骨髓,根据随机单位组方差分析设计,将每例标本分为空白组(不加MIP-1α和IL-8);10ng/ml联合组(加入10ng/ml的MIP-1α和IL-18)。建立半固体培养体系,一定时间后,观察集落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和混合信集落(CFU-E)和混合集落(CFU-Mix)的形成情况。结果 1ng/ml的浓度下,相同浓度的MIP-1α与IL-8联合使用对人骨髓造血细胞集落的形成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10ng/ml的浓度下,两者联合使用则能明显地抑制人骨髓造血细胞集落的形成。两种因子单独使用,未见明显的集落形成抑制作用。结论 10ng/mlMIP-1α与IL-8能相互协同抑制人骨髓造血细胞集落的形成。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利用生物素标记蛋白芯片筛选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中可用于AML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的血清标志物。方法采用生物素标记抗体芯片技术,对11名不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AML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名),预后不良组(6名)]和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检测,采用芯片分析软件提取数据,获得的数据采用AAH-BLG-1数据分析软件作统计分析。结果 2个AML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生长因子MFG-E8、osteoactivin、Hepassocin、M-CSF、M-CSF R、Insulin R,白细胞介素家族的IL-20、IL-3、IL-1 F8、IL-2 R alpha、IL-2 R beta、IL-1 R6凋亡因子(Fas)、粘附因子(ICAM-3)、趋化因子(CCL21)、载脂蛋白(Lipocalin-1)、跨膜蛋白(TMEFF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GFR alpha-4、TNF-alpha、TNFRF18、TNFRSF21等22个标志因子水平明显上调(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IL-17RD、VEGF-D、IGFB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血管生成抑制剂Endostatin、蛋白水解酶uPA、趋化因子MIP-2、FGF-19、结合蛋白LBP、粘附分子L-selectin、载脂蛋白SAA等11个标志因子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生物素蛋白质芯片共检测出33个AML血清标志物,证实这些标志物参与了AML细胞趋化、黏附、迁移、降解基质、恶性增殖、抗凋亡等过程。蛋白芯片有助于早期正确判断AML患者的预后,指导不同强度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7.
刘林  陈幸华  张曦  彭贤贵  孔佩艳  刘红 《重庆医学》2003,32(10):1286-1287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疗效。方法 以APBSCT治疗ALL患者共 1 7例 ,其中 ,ALL首次完全缓解 (CR1 ) 1 1例 ,ALL第 2次完全缓解 (CR2 ) 6例。动员方案为 :MOEP/CMOP +G CSF ,获得MNC中位数为 4 .8× 1 0 8/kg ,CD34+ 细胞为 5 .7× 1 0 6/kg ,CFU GM为 4 .1× 1 0 5/kg。预处理方案为 :Cy/TBI(1 5例 )及IEAC(2例 )。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 :ANC >0 .5× 1 0 9/L ,PLT >2 0× 1 0 9/L ,分别为 (1 0± 3)d、(1 5± 5 )d。中位随访时间 1 3个月 (2~ 2 6个月 ) ,其中 ,ALL CR1患者持续完全缓解 9例 ,死亡 2例 ;ALL CR2患者持续完全缓解 3例 ,死亡 3例。结论 APBSCT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首次完全缓解时移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8.
29.
患者,女,13岁。1998年6月始无明显诱因感到乏力、纳差,伴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并感逐渐加重,于1998年10月20日入院。患者既往有偏食习惯。入院体检:体温36.7℃,脉搏108次/min,消瘦,重度贫血貌,皮肤无淤点淤斑,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舌面光滑,舌乳头萎缩,味觉减退。  相似文献   
30.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5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林  陈幸华  张曦  彭贤贵  孔佩艳  刘红  张怡  高蕾  王庆余 《重庆医学》2003,32(10):1295-1297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血液肿瘤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2003年5月,以APBSCT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共56例,年龄2~59岁(中位年龄2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例,非霍杰金淋巴瘤(NHL)30例,霍杰金淋巴瘤(HD)4例,多发性骨髓瘤(MM)2例。动员方案为:联合化疗 G-CSF。预处理方案:包括含TBI(24例)与不含TBI的高剂量化疗方案(32例)。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12例患者于移植后2~13个月分别死于感染和疾病进展。其余患者已无病存活2~26个月。ALL首次完全缓解(ALL-CR1)的11例患者中9例存活(即ALL-CR1 9/11),再次完全缓解(ALL-CR2)的6例患者中3例存活(即ALL-CR2 3/6)。其他血液肿瘤患者存活情况分别为:AML-CR1 1/2,AML-CR2 0/1;NHL-CR1 20/21,NHL-CR2 3/5,NHL-NR 2/4;HD 4/4;MM 2/2。结论:APB-SCT是血液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首次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的NHL(NHL-CR1)疗效最好,可显著改善初次完全缓解的ALL(ALL-CR1)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