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256CT胸部低剂量扫描不同噪声指数(NI)水平与后置ASIR-V权重的最佳组合。方法 随机将320例胸部健康体检者分为4组:常规剂量组(NI15)和低剂量组(NI25、30、35),每组80例,均与后置ASIR-V不同权重(0~100%)相结合。测量计算感兴趣区噪声(SD)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得出最佳噪声指数(NI)及后置ASIR-V权重的组合。客观指标比较用方差分析,主观指标比较用Kappa一致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随着ASIR-V权重的增加SD值逐渐减小、SNR及CNR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6~39.410,P<0.05)。(2)随着NI值的增加,SD值逐渐增加,SNR及CNR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6~39.410,P<0.05)。(3)随着NI值的增加,CTDIvol、DLP、ED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221~153....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背景 胎儿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对胎儿及母体均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在临床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妊娠期母体合并症及胎儿畸形均可引起胎儿形态、发育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明确不同孕周正常胎儿的生长发育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对发现胎儿期异常变化意义重大。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正常胎儿心脏径线及血流速度与孕周关系的研究,初步探讨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研究胎儿心脏发育趋势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6例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的胎儿心脏测量数据,统计分析心脏横径、左右房室横径、主动脉内径、肺动脉内径、主动脉及肺动脉流速、动脉导管舒张期和收缩期流速随孕周变化关系,分析正常胎儿心脏发育趋势,比较胎儿左右房室大小。结果 ①除胎心率与孕周无明显线性相关外,其他参数与孕周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随孕周增长而增大;心脏横径与孕周间的线性相关最明显,动脉导管舒张期流速受孕周影响最不明显;②右心房横径与左心房横径、右心室横径与左心室横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心系统横径大于左心系统横径;③心脏横径/孕周比值均数为0.9562±0.1426,接近1.0。心脏横径/胸廓横径均数为0.4769±0.3023,接近0.5。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作为胎儿心脏发育评估的手段。随着胎儿超声心动技术的逐步开展应用,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胎儿心脏发育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将越来越深入,胎儿超声心动技术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36岁,以腹痛、腹泻3 d为主诉入院,持续发热,体温最高达41℃;黄色水样便,无脓血便,表现为"腹痛-便意-腹痛缓解"的特点.查体:慢性病容,消瘦,右中下腹包块,质韧,压痛、反跳痛.  相似文献   
14.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蕾  杨学华  高剑波  张永高  张智栩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28-1231
目的:评价64层CT血管成像(MSCTA)对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肝脏4期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动脉早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原始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曲面重组(CPR)图像观察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结果:28例患者显示有肝动脉解剖变异,6例为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9例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4例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4例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2例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干,2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有DSA对照的10例,MS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SCTA可以准确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肝脏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癌浸润转移螺旋CT征象与MVD和VEGF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对42例大肠癌病人进行低张水灌肠SCT扫描,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并计数MVD。结果①在SCT征象上有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组,VEGF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组(P<0.05),组间MVD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Dukes C D期VEGF阳性表达和MVD显著高于A期(P<0.05)。③VEGF阳性组的MVD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P<0.05)。结论根据大肠癌浸润转移螺旋CT征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肠癌组织中MVD及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胃癌螺旋CT与病理、nm23-H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手术病理及nm23-H1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65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将螺旋CT诊断结果 与病理结果 、nm23-H1蛋白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65例胃癌TNM分期CT的准确性为80.0%(52/65),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8%(33/65).CT像上的病灶大小、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结果 一致性良好,与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增殖、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浸润转移与病理及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7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原位杂交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mRNA表达。将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COX-2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57例胃癌螺旋CT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82.5%(47/57),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78.9%(45/57),4例胃癌发生远处转移螺旋CT均正确诊断,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0.7%(46/57)。COX-2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35/57)和73.7%(42/57)。CT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一致性良好,与COX-2蛋白及mRNA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从而可指导手术、化学预防和治疗以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盆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的临床特点、CT 表现及其与病理的联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 pPNET 的 CT 表现、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结果(1)所有患者术前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2)23例病灶 CT 表现多为大小不一、边界模糊的肿块影,平均直径约10.72 cm;9例呈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2例见小片状出血灶,4例出现点状钙化。CT 增强后多数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囊变、坏死更明显。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周围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合并癌栓形成,4例见肿瘤滋养血管。(3)免疫组化示19例 CD99表达,11例 CD56表达,12例 Vim(波形蛋白)表达,11例 Syn(突触素)表达,4例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4例 FLI-1表达及4例 EMA(上皮细胞抗原)表达。结论腹盆部pPNET 发病年龄较小且恶性程度高,常为较大不均匀肿块,多伴囊变坏死,浸润性生长,增强后实性成分多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是中西医结合科研重大成果之一。它具有方法简便,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基本上消除了骨折治疗的合并症等优点。已在全国城乡广泛应用。但本法如应用不当,也会产生不应有的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最近本刊陆续收到几篇这类稿件。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足够重视,提高对正确应用小夹板的认识,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特选其中三篇,摘登于下。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60 d ,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无其他明显不适。查体:中下腹膨隆,可触及一大小约60 mm×60 mm×45 mm的光滑、质硬、无痛包块,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CA19‐973.32μ/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39.90 ng/mL。CT示:右侧髂血管旁膀胱腔内可见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为59 mm×47 mm×34 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以实性成分为主,内密度不均匀,周围组织受压受侵(图1);增强扫描呈中重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可见髂血管分支穿行(图2);门脉期强化程度更明显,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影,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图3);冠状位上肿块呈纵向凸向膀胱腔内外生长,与膀胱壁连接处似有一窄茎(图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