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2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应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栓塞相结合治疗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结合栓塞治疗30例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其中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6例,基底动脉中段9例,基底动脉起始部5例.结果 30例中,25例致密栓塞,5例部分栓塞.仅2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0例,随访期3~6个月,无血栓栓塞症状发生.22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19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末显影,载瘤动脉通畅;3例动脉瘤颈有残留.结论 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方便、安全,适用于颅内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特别适用于迂曲的脑血管.  相似文献   
32.
高满  崔世民 《医学综述》2008,14(9):1321-1323
虽然神经介入放射学发展很快,但部分颅内动脉瘤仍不能经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愈,而随着目前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出现的新型栓塞材料Onyx使完全栓塞颅内巨大及不规则动脉瘤成为可能。其治愈率提高,并减少了并发症,增加了适应证,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叙述了Onyx栓塞剂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33.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60~100ml,注射流率3.5~4.0ml/s;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及CT仿真内窥镜图像。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临床试验标准犤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犦,比较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49例共98支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正常者12支,轻度狭窄26支,中度狭窄32支,重度狭窄19支,闭塞9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总符合率为96.94%(95/98),其中闭塞和重度狭窄符合率为100%(28/28),轻度和中度狭窄符合率分别为96.15%(25/26)和93.75%(30/32)。CT血管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89±113)HU,纤维斑块(51±19)HU,软斑块(6±28)HU。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能更为直观、确切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有望取代脑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对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预报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级别,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方法对25例不同级别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患者的手术前常规MRI及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根据肿瘤中心、周边区域及对侧正常区域N鄄乙酰天冬氨酸(N鄄acetylaspar鄄tate熏NAA)和胆碱(choline熏Cho)代谢物峰下积分值,计算Cho/NAA比值,分别比较肿瘤中心及周边区域Cho/NAA比值与对侧正常区域的差异(配对秩和检验),以及不同级别肿瘤之间肿瘤中心及周边区域Cho/NAA比值的差异。结果与对侧正常区域Cho/NAA比值(0.68±0.19)相比,肿瘤中心(4.50±4.94)和周边区域(1.07±0.39)Cho/NAA比值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中心Cho/NAA比值,低级别肿瘤组为(2.17±0.88),高级别组(6.22±5.86);肿瘤周边区域Cho/NAA比值,低级别组为(0.84±0.22),高级别组(1.23±0.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直观的活体代谢检查技术,对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病理级别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随着该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必将成为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5.
本文对64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瘤周水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脑膜瘤周围水肿的程度与临床进展、肿瘤部位、大小和血供有关。伴中、重度水肿者病史较无水肿者短,位于大脑凸面的,肿瘤较大及由颈内动脉供血的脑膜瘤瘤周水肿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究鞍区Rathke′s囊肿影像学与组织学的相关性 ,提高对其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 2 9例经病理证实的Rathke′s囊肿 ,分析Rathke′s囊肿的囊液性质和囊壁组织成分与影像学的关系。结果 多数Rathke′s囊肿在X线平片显示无蝶鞍扩大 ,这在影像诊断中有助于同囊性垂体腺瘤相区别。 9例囊肿在MRT1WI显示高信号 ,组织学证实在囊壁上存在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结论 典型的Rathke′s囊肿MRT1WI显示为低信号 ,非典型Rathke′s囊肿MRT1WI呈高信号。出现高信号的原因可能为Rathke′s囊肿内的反复出血和胆固醇结晶沉积。  相似文献   
37.
卢映  崔世民  范一木  靳松  阎世鑫 《广东医学》2008,29(6):1071-1072
目的 探讨颅内自膨胀式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可解脱弹簧圈相结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的护理。方法 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以可解脱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结果 通过综合护理全部患者顺利通过了手术。结论 抗凝及防止血栓、脑血管痉挛、过敏反应、动脉瘤破裂、脑梗死、穿刺部位出血和血栓护理、抗血小板治疗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相结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过程中对抗凝及防止血栓、脑血管痉挛、过敏反应、动脉瘤破裂、脑梗死、穿刺部位、出血和血栓护理、抗血小板治疗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相结合是治疗关键。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支架 可解脱弹簧圈 护理  相似文献   
38.
目的 了解颈动脉一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周围静脉窦和静脉的病理改变,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1990年4月~1999年4月共收治CCF患者124例,28例施行眼上静脉(superior ophthalmic vein,SOV)海绵窦造影,其中A型17例,B型1例,D型10例。结果 海绵窦造影显示,海绵窦接近正常者12例(42.86%),其中海绵窦狭窄3例,网状海绵窦9例。海绵窦扩大者16例(57.14%),包括局限性扩张呈静脉湖状14例,其中海绵窦囊性占位者5例,即囊中囊表现,提示存在外伤性动脉瘤;海绵窦分隔2例。辅助动脉造影检查发现,CCF合并同侧颈动脉闭塞者2例,颈动脉狭窄3例,合并外伤性动脉瘤5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鼻出血。28例均经眼上静脉入路或眼上静脉+动脉入路闭塞CCF及假性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眼上静脉-海绵窦造影与颈动脉造影结合,于动脉外闭塞CCF瘘口或闭塞海绵窦瘘,可提高CCF治疗的成功率并保持载瘘动脉的通畅率,有助于CCF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及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9.
颅内浆细胞肉芽肿的CT、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浆细胞肉芽肿的CT、MRI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颅内浆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复习了近几年国外文献。结果2例CT显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低、等密度肿块,伴有灶周水肿、占位效应和硬膜尾征,呈均一强化。MRI显示T  相似文献   
40.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临床、影像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6-56岁,平均33.8岁。结果:神经节神经胶质瘤8例,肿瘤位于额叶4例,颞叶1例,额颞叶2例,桥脑1例。CT为低等密度,MR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位于幕上脑室,促纤维增生性节细胞胶质瘤4例,均为囊性,MR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合病史多数情况下可见出术前倾向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