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联合固定并不同融合器椎间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3例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4例,女79例;年龄22~60岁;病程6~84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65例,腰椎管狭窄症3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MeyerdingⅠ度滑脱)21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L_(3,4)5例,L_(4,5)101例,L_5S_117例。均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不同融合器的应用分为单枚普通融合器组、双枚普通融合器组和香蕉型融合器组。观察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切口长度;记录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方面,3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23.70±4.52)个月。3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明显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其中丢失程度单枚普通融合器组香蕉型融合器组双枚普通融合器组。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42例,其中单枚普通融合器组26例,双枚普通融合器组5例,香蕉型融合器组11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情况为:单枚普通融合器组融合率83%(35/42),双枚普通融合器组为95%(41/43),香蕉型融合器组为90%(4/39),双枚普通融合器组和香蕉型融合器组的椎间融合率优于单枚普通融合器组。未观察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腰痛和腰椎功能均获得较好的改善;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单枚普通融合器组发生率10%(4/42),双枚普通融合器组为9%(4/43),香蕉融合器组为10%(4/3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分别采用单枚普通融合器、双枚普通融合器或香蕉型融合器进行椎间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虽然不同融合器的应用并不能增加固定节段的轴向强度,但通过增加接触面积,促进了植骨融合的速度和质量,减少了融合器的沉降和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因此,通过一侧植入2枚椎间融合器,对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固定方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且没有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2.
下腰椎椎板、关节突的影像学测量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测量30例腰痛患者的腰椎X线正位片及下腰椎椎板、关节突CT平扫片,获得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椎板厚度、椎板外斜角及柞板下倾角的相关数据.结果:下腰椎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cm):L3/4男性为(4.63±0.75),女性为(4.40±0.63),L4/5男性为(5.12±0.45),女性为(5.03±0.39),L5/S1男性为(5.47±0.65),女性为(5.35±0.57),钉道长度自L3/4至L5/S1逐渐增大,且测鼍数据男性较女性长,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厚度(mm):L3男性为(5.4±0.8),女性为(5.2±0.73),L4男性为(6.7±1.4),女性为(6.4±1.5),L5男性为(6.4±1.4),女性为(6.2±1.45),椎板厚度L4较L3厚,L5较L4薄,男性较女性厚,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外斜角(°):L3/4男性为(46±5.1),女性为(45±4.8),L4/5男性为(43±3.8),女性为(44±4.1),L5/S1男性为(36±3.5),女性为(35±3.0),椎板外斜角自L3/4至L5/S1逐渐减小,男性与女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椎板下倾角(°):L3/4男性为(49±3.6),女性为(48±3.0),L4/5男性为(47±3.1),女性为(48±2.2),L5/S1男性为(51±2.5),女性为(50±1.8),椎板下倾角L4/5较L3/4小,L5/S1较L4/5大,男、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测量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获得个体化的下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应用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应用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3.
34.
正原发性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压异常升高作为特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的最危险因素。目前控制高血压常规的方案是终身服用常规降血压药物,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1])。国内外众多临床资料显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是非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非常有潜力的一种方法选择~([2])。笔者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统计,以期找出临床上最常用的  相似文献   
35.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分别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 ~ 6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T1213例,L127例,L2 16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8例,D级17例,E级24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跨伤椎固定27例,经伤椎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2 ~48个月,平均25.8个月.跨伤椎固定组1例于术后1.5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跨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伤椎固定组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后路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6.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2,3 5例、L3,4 24例、L4,5 162例),双节段22例(L2,3和L3,4 3例、L3,4和L4,5 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37.
目的对比椎管减压方式(270°和360°)并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椎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采用270°和360°椎管减压并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和脊椎前中柱重建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病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A级2例,B级5例,C级17例,D级12例。接受270°椎管减压组(A组)17例,360°椎管减压组(B组)19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4~48个月,平均28.5个月。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中和术后输异体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两组病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在术后Cobb角矫正度和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椎管占位的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两组病例的钛网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中除ASIA分级A级患者外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一期后路固定、椎管减压和脊椎前中柱重建术,270°和360°椎管减压各有优缺点,采用360°椎管减压需慎重,而270°椎管减压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SDi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家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31例ASDis的患者资料, 男17例、女14例, 年龄(65.7±3.4)岁(范围59~75岁)。既往行单节段固定融合19例, 双节段固定融合11例, 三节段固定融合1例;原固定融合部位:L1, 2 1例、L3, 4 3例、L4, 5 11例、L5S1 4例、L3~L5 6例、L4~S1 5例、L3~S1 1例;初次固定融合术至入院时间为(82.5±45.5)个月(范围24~180个月)。ASDis发生于固定融合节段近端28例, 发生于远端3例。ASDis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1例, 腰椎管狭窄症15例, 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 退行性侧后凸畸形3例。ASDis发生部位:L2, 3 6例、L3, 4 12例、L4, 5 6例、L1~L3 3例、L2~L4 1例、L1~L4 3例。入院时腰椎内固定...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或两节段腰椎病变手术并发症的特点和原因。方法 选择2012-06至2019-06海警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术的506例腰椎病变患者资料。观察病例临床结果、影像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病例失访11例,495例获6~84个月随访。最后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恢复效果,腰椎冠状面和腰椎矢状面Cobb角有明显改善,与术前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脑脊液漏7例(1.38%);椎弓根入点骨折11例(2.17%),发生于单节段4例,两节段7例;终板损伤15例(2.96%),其中发生于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病例9例,发生于使用香蕉型融合器病例5例,其他1例;术后切口问题10例(1.98%),其中切口局部皮肤坏死6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切口深部感染1例;神经根损伤5例(1%),3例考虑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2例考虑术中操作所致;融合器向后移位2例(0.40%);再手术4例(0.78%),包括3例内固定调整及1例切口深部感染。共发生并发症54例(9.88%)。结论 后方肌间隙入路...  相似文献   
40.
【摘要】 目的:通过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的对比,评价OLIF联合侧方一体化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结果、临床优势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9年6月收治的46例病例,男14例,女32例;年龄30~69岁,平均59.98±6.86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8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8例;病变部位:L3/4 13例,L4/5 33例;骨密度:T值>-1.0SD 34例,-2.5SD<T≤-1.0SD 12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24kg/m2,平均22.40±1.95(kg/m2)。采用OLIF联合侧方一体化钢板固定治疗21例(简称一体化固定组),OLIF联合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5例(简称联合固定组)。观察并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影像、临床结果和并发症。结果:一体化固定组手术时间(49.33±3.94min)和术中出血量(38.70±12.76mL)均明显短于或少于联合固定组(97.40±8.25min和84.60±20.13mL),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病例均获得24~36个月,平均28.29±4.70个月的随访。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出现融合器不同程度的沉降,一体化固定组0级18例,Ⅰ级3例;联合固定组0级25例,Ⅰ级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两组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明显的恢复,随访中出现程度不等的丢失,末次随访时,一体化固定组丢失甚于联合固定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6)。两组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39,P=0.149)。两组均获得良好的椎间融合,融合率为100%。虽然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和腰椎功能均获得明显恢复,但在术后3个月时,一体化固定组好于联合固定组。随访中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现象。一体化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联合固定组为8.0%,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2)。结论:在严格病例选择的前提下,OLIF联合一体化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而且与OLIF联合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恢复方面优势明显。但一体化固定在提高OLIF融合节段的稳定性方面强度有限,融合器沉降率较高,椎间隙高度维持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