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2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64篇
医药卫生   249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小鼠胚胎神经管畸形(NTDs)中过量维甲酸(RA)致畸及牛磺酸干预的作用,分析Pax3与NTDs的关系及其特异性时相表达.方法 采用孕鼠服用过量RA及牛磺酸,建立胎鼠NTDs及干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析各组胎鼠E9.5、E10.5、E11.5、E12.5中神经管Pax3的表达特异时相性差异.结果 致畸组胎鼠畸形率达到71.6%,而干预组畸形率降至55.3%(P<0.05),两组死胎或吸收胎率分别为11.4%、9.8%(P>0.05);Pax3蛋白质阳性反应主要位于胞核,其在神经嵴表达强,而周围间充质表达弱.且在对照组中表达强于两实验组(P<0.05),于E10.5 d出现表达高峰;在两实验组中Pax3表达呈现增强趋势,干预组Pax3表达强于致畸组(P <0.05);Pax3基因在两实验组中的表达受抑,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弱(P<0.05),对照组中Pax3基因的表达于E10.5 d出现高峰;在两实验组中Pax3随胚胎发育呈现增强趋势无表达高峰,干预组Pax3表达强于致畸组(P<0.05).结论 RA致畸及牛磺酸干预在胚胎NT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Pax3基因表达的时相差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136例ACS患者(ACS组)和123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患者(SAP组),2组行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生化指标、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和炎性因子等相关因素测定,根据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同将ACS组再分为均质斑块组和非均质斑块组;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CS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同临床相关因素间关系。结果ACS组和SAP组年龄、尿酸、炎性因子水平、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非均质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经年龄校正后细胞间黏附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31,P=0.04;r=0.81,P=0.01),ACS患者中非均质斑块组炎性因子明显高于均质斑块组(P%0.05);以发生ACS与否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除年龄外,细胞间黏附因子-1(OR:1.15,95%CI:1.02~1.65,P=0.03)和高敏C反应蛋白(OR=1.32,95%CI:1.20~1.68,P=0.04)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炎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炎性因子是ACS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93.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在于早期休克复苏,及早清除深度创面坏死组织并行有效的覆盖和综合防治脓毒症。我科自2005年1月—2006年6月采取上述方法治疗6批共38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科自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成批共38名大  相似文献   
994.
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瘤栓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伴门脉癌栓(tumor thrombi in portal vein,PVTT)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灌注化疗的价值。方法 45例伴门脉主干或I级分支癌栓的肝癌病人,在行手术切除后随机分组,一组行肝动脉化疗,同时行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组),另一组仅行肝动脉化疗(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5.1%,76.5%和47.2%。对照组为73.3%,59.2%和33.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癌伴PVTT,手术切除术后,为防治门脉癌栓导致肝内转移复发,术中除应尽量取净癌栓组织外,门脉灌注化疗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95.
原发性脾肿瘤3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38例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碑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行CT检查,38例行超声检查,19例行上消化道造影。38例中的原发性脾良性肿瘤均行脾切除术,23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22例行脾切除术,1例活检。术后病理类型:良性占位性病变14例,恶性24例,恶性肿瘤术后3年存活率58.3%(14/24),5年25%(6/24)。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方法,强调脾恶性肿瘤应采用以手术为中心结合化疗、放疗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6.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近8年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术后消化道再次出血患者中,因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9例,残留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次破裂大出血5例,围手术期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并呕血1例。围手术期再出血并死亡2例,通过保守或手术治疗治愈13例。结论 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良好术式,术后再出血是断流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完善的手术操作、适时祛聚抗凝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减少断流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  相似文献   
997.
针对经腹腔手术难于操作的转移性癌,尤其是位于膈下肝段的肿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对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的经胸腔.膈肌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转移癌部位经胸壁的肋间隙放置3根穿刺套管,术中在膈肌表面使用胸腔镜超声确定转移癌的部位并切开相应部位的膈肌,分离膈肌与肝脏间的粘连;经肝脏表面使用术中超声再次确定转移癌的部位并标记;使用电刀、超声刀及血管闭合器切除转移癌,或者行RFA治疗转移癌;完成肝脏手术后缝合关闭膈肌切口。3例患者中1例行手术切除,2例行RFA治疗。3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00、170、22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0、100、10mL,围手术期均未输血。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4、6、3天出院。3例患者随访28、12、7个月,未见肝脏和肝外脏器肿瘤复发。针对位于膈下的转移性肝癌,经胸腔一膈肌入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的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介绍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病名归属和辨证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病名和辨证施治的相关文献,探讨中医诊治进展。 结果:间质性肺疾病中医可辨为肺痹、肺痿,其病位在肺、在络,涉及脾肝肾等脏,以气虚、阴虚、阳虚为本,气滞、痰浊、痰热、瘀血为标。临床须四诊合参,抓住主要病机特点进行辨病,并综合应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和络病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计算机放射摄影[1](computed radiography,CR)在静脉肾盂造影(IVP)中与普通X线摄影(radiography)的优势对比.方法:对2006-05~2006-08间我院45例普通IVP和48例CR IVP所摄取的患者图像进行对比.普通IVP组采用北京东方500mA X光机,CRIVP组应用GE medical systems centricity-CR系统,分别输出图像.结果:应用CR系统后,CR IVP图像比普通IVP图像得到较大改善,并且对泌尿系统的结石与微小钙化的显示能力明显提高.讨论:CR IVP比普通IVP能提高图像质量,能较好的显示泌尿系统的细微结构和病变,提高了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00.
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与方法在美国的进展和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以改善医疗保健质量,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近几年对住院医师培训标准和方法进行了更新,确立了基于综合能力的培训认证目标,要求住院医生培训后具备六项核心职业能力.美国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积极响应认证委员会的新标准,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全面改革其住院医生培训途径与方式,在教学培训内容、培训活动要求、指导监督制度、考核与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本文在系统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住院医师培训标准与方法方面应采取的借鉴以及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