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2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ARS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SARS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erythrocyte卫生innate immunea dhesion function,EIIAF)的变化及与红细胞CRl数量、循环补体C3、C4及免疫复合物含量等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引起EIIAF变化的可能原因。方法EIIAF检测:将100μl枸橼酸钠抗凝的待测病人血浆和1μm离心沉淀红细胞,直接加到150μl定量分装的靶细胞管中,充分混匀,37℃水浴30min,结合5个或以上红细胞的靶细胞为1个黏附单位,计算黏附率。正常人血浆和红细胞与病人红细胞和血浆互换试验:洗涤病人红细胞,与正常人血浆进行EIIAF检测,同时将正常人红细胞与病人血浆进行EIIAF检测作为对照。红细胞补体Ⅰ型受体(CRl)定量测定:采用细胞酶免法。补体C3、C4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采用凝集法。结果65例SARS患者在出现发热等临床症状1~3d内EIIAF即不同程度地下降,EIIAF的下降程度与患者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及肺部炎症渗出的程度密切相关。重症SARS和因呼吸窘迫综合症死亡的患者其EIIAF接近完全消失;肺部阴影全部吸收时EIIAF回升到正常水平,并一过性地高于自身正常水平,然后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正常人红细胞在SARS病人血浆中的EIIAF明显受到抑制,病人红细胞在正常人血浆中的EIIAF无明显回升。重症SARS患者的红细胞CRl数量显著下降,与EIIAF的变化密切相关,CRl数量下降程度较轻的患者病情较轻且恢复较快,3例隐性感染的SARS病例其红细胞CRl数量表达全部处于高水平。SARS患者补体C3、C4在疾病早期处于正常水平,在发病第2周明显下降,第3周即回升,与EIIAF平行。循环补体免疫复合物的含量随病情恢复而下降,与EIIAF密切相关。结论SARS患者EIIAF的降低,可能是红细胞参与补体介导的免疫清除过程中其表面的CRl被消耗所致;血浆中可能存在免疫反应性产物对EIIAF具有抑制作用。免疫损伤和免疫清除的相互消长,可能是影响SARS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2.
<正>2023年12月1—3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脏瓣膜病学专业委员会、亚洲心脏瓣膜病学会(AAHVD)中国分部、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2023亚洲心脏瓣膜中国论坛在成都顺利召开。本次大会邀请到来自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际专家及中国行业顶尖大咖近200位专家给大家奉献上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大会吸引了国内超过500位心外科及相关领域专家现场参会,超过3万人次通过线上直播观看手术及开幕式直播(图1)。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约有2 500万人正遭受心脏瓣膜病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目前我国HIV/AIDS疫情总体流行趋势处于低流行,但使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1].为摸清不同文化程度官兵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笔者于2008年6月对驻新疆某部官兵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尤其是传播途径的基线调查.  相似文献   
104.
胫骨平台骨折36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AO"T"或"L"型支持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36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行X线正侧位片、CT检查,并于骨牵引后复查X线片,采用AO"T"或"L"型支持钢板内固定、植骨。结果: 随访8个月~2年,按Hohl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83%。结论: AO"T"或"L"型支持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介绍应用经皮撬拔复位中空双头螺纹加压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14例胫骨平台骨折按A0分型,B13例,B310例,C11例,采用经皮撬拔复位中空双头螺纹加压钉固定。结果:通过3个月~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参照马元璋的疗效分析优良率达92.8%。结论:经皮撬拔复位中空双头螺纹加压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操作简便,术中组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感染率低,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汉族、维吾尔族及回族三民族正常人群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ECR1)基因点突变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分析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点突变。结果三民族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汉族32.5%,维吾尔族24.0%,回族23.5%,统计学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χ2=4.62,P>0.05)。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32.5%)明显高于男性(23.7%),虽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71,P>0.05),但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32.8%)显著高于男性(18.3%,(χ2=4.25,P<0.05);汉族男性的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31.5%)显著高于维吾尔族(18.3%)和回族(19.6%)男性(χ2=6.10,P<0.05);汉族和回族男女之间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汉族男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男性,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男性。此外,汉族人群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的趋势,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男性的趋势,这对免疫性疾病地域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建立多色荧光丙型肝炎基因分型检测方法。方法针对HCV5'NCR区特异性基因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和Ⅰ/Ⅱ/Ⅲ/Ⅳ型特异性探针,Ⅰ型和Ⅲ型探针标记FAM荧光染料,Ⅱ/Ⅳ型标记VIC荧光染料,分别建立Ⅰ/Ⅱ型和Ⅲ/Ⅳ型两管双色荧光PCR扩增系统。分别采用测序和本研究方法对97份丙型肝炎阳性血清进行分型,比较两种方法分型结果的一致性,并对双色荧光法检测的2889例HCV分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97份丙型肝炎阳性血清中,双色荧光法分出Ⅰ型65例(67.0%),Ⅱ型25例(25.8%),Ⅲ型2例(2.1%),Ⅰ/Ⅱ混合型3例(3.1%),有2例HCVRNA定量为(1~3)×103IU/ml弱阳性标本未分出型;测序法分出Ⅰ型61例(62.9%),Ⅱ型24例(24.7%),Ⅲ型2例(2.1%),Ⅰ/Ⅱ混合型2例(2.1%),有8例HCVRNA定量结果为(1~5)×103IU/ml的阳性标本测序法未分出型,有1例Ⅰ/Ⅱ混合型标本测序无法判断,而荧光法分型明确。我院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2889例临床丙型肝炎标本,2268份分出基因型,其中Ⅰ型1545例(68.1%),Ⅱ型702例(31.0%),Ⅰ/Ⅱ混合型18例(0.8%),Ⅲ型3例(0.1%),高HCV载量血清全部涵盖在Ⅰ/Ⅱ/Ⅲ型中,未发现Ⅳ型和其他型的病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双色荧光HCV基因分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重复性且省时省力,由于近99%的HCV阳性血清为Ⅰ/Ⅱ型,所以临床可选择Ⅰ/Ⅱ型试剂进行常规检测,对高病毒载量而非Ⅰ/Ⅱ型的标本可采用Ⅲ/Ⅳ型试剂进一步分型明确。  相似文献   
108.
免疫抑制法测定肝脏病患者血清mAST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mAST活性在肝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 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mAST免疫抑制法试剂盒测定83名正常人及43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70例、慢性肝炎82例、肝硬化80例、重肝39例、肝癌76例)的血清mAST活性。[结果]mAST正常参考上限为14.5U/L,mAST/AST参考范围为0.234~0.626。急性肝炎组mAST绝对值明显高于其他组,但阳性率较低。肝癌和重肝组,mAST升高亦明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而且阳性率较高,分别达到85.5%、89.7%。mAST/AST在各组肝病中(除慢肝外)均比正常组降低,阳性率均很低。mAST在用于诊断肝病时,如果只用于区分正常和肝病,诊断效率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893;如果对各种肝病细分,在各种肝病中,mAST诊断重型肝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达0.749,诊断效率最高。[结论]血清mAST是在反映肝细胞损伤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左后外侧切口在再次二尖瓣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左后外侧剖胸切口、降主动脉肺动脉转流在再次二尖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995-04~2003-04在本院住院的11例曾经进行过二尖瓣手术,术后复发性二尖瓣患者,采用左后外侧剖胸切口,以降主动脉肺动脉转流建立体外循环的方法实施心内操作。结果 全部病人均未阻断主动脉,平均转流时间138分,术后引流少于300ml,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术后复发性二尖瓣病进行再次手术时,应用左后外侧剖胸切口,避开了原胸骨正中切口,减少了粘连的分离,手术操作简便,术野显露满意。  相似文献   
110.
2001年6月~2003年7月,我们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156例,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