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0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84篇
医药卫生   277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正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5统计,全球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31%。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及治疗。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具有遗传多态现象,其不同表型对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策略。方法选2002年8月至2009年3月间以颈椎骨折前脱位并发脊髓损伤入院并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126例,选择22例未进行术后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再从剩余的104例术后接受康复治疗患者中随机选取22例作为康复组,分析预后情况,通过JOA评分总结康复治疗效果。结果获得平均18个月(8~32个月)随访。康复组所有患者肢体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JO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系统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提高对心肌桥的诊断效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期间284例检查图像质量好的受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图像经多种重建方式(包括VR、MIP、CRP等)后处理,观察MB-MCA的出现频率、部位、MB的厚度及长度、MCA受压的狭窄程度。结果共有79例发现心肌桥,占27.8%;共发现心肌桥83段,单桥75例,发现双桥4例。MB的厚度为(1.8±0.8)mm,MB的长度为(2.6±1.3)mm,39段壁冠状动脉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6例可见冠脉近端不同程度的血管粥样硬化。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高效、安全、清晰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994.
RABL2B基因突变伴智能落后及多动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7岁.因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就诊.患儿呈中重度的智力障碍,4岁时测IQ值为29,5岁时IQ值为39.语言发育明显延迟,到6岁时只会说"爸爸、妈妈、再见"等简单词汇.运动发育落后,8个月时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坐起,17个月才学会独自走路.注意力不能集中,交流困难,有多动症表现.患儿的精神状态好,无抽搐发作,无发热、吐泻、嗜睡等小适,大小便正常,能自己控制.  相似文献   
995.
血栓性疾病患者抗凝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检测在排除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与50名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PC、PS、AT活性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中位年龄42(17~69)岁.其中≤45岁者60例(70.6%).动脉血栓组和静脉血栓组患者PC、PS、AT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发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初发组(P<0.01);年龄≤45岁患者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45岁以上组(P<0.01).共有26例(30.6%)患者存在抗凝蛋白活性降低;PS活性降低的发生率最高(10.6%),其次为PC活性降低(8.2%),AT活性降低和联合活性降低(各占5.9%).结论 无明确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的血栓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且普遍存在抗凝蛋白水平低下;抗凝蛋白活性降低不仅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血栓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6.
新型硼酸盐生物玻璃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硼酸盐生物玻璃是一种新型骨替代材料,体外实验显示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以及生物活性.目的:体内实验评价新型硼酸盐生物玻璃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4/10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实验所用D-Alk-1B玻璃按泡沫浸渍法加工成多孔支架.β-磷酸三钙材料由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D-Alk-1B组、D-Alk-1B+富血小板血浆组,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双侧桡骨中段制成15 mm节段性骨缺损,分别植入D-AIk-1B材料、D-AIk-1B材料+富血小板血浆、B-磷酸三钙材料.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12周取材,通过X射线摄片和病理组织切片检测,评价新型硼酸盐生物玻璃的成骨作用.结果:D-AIk-1B组材料植入体内4周时材料密度较宿主骨密度高,和宿主骨分界清楚;可见骨痂生长,材料两端和骨结合.8周时由于材料降解密度降低,材料两端和骨基本融合.12周时骨塑形基本完成.D-AIk-1B+富血小板血浆组和D-AIk-1B组有相似的表现,材料周围骨痂生长较D-Alk-1B组明显,成骨表现比单纯D-AIk-1B材料好.β-磷酸三钙组骨痂生长较慢,材料降解比较慢.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从两个断端和尺侧生长骨痂,至12周有硬化表现,断端缺损仍然很明显.结论:新型硼酸盐生物玻璃材料具有很好的成骨作用,和富血小板血浆结合有协同作用.与β-磷酸三钙相比,可控降解性的优点明显.  相似文献   
997.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PKD)是一类遗传性肾脏疾病,其病程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并发尿毒症[1].PKD中5%~10%的透析患者原发病为PKD[2].肾移植是终末期PKD最理想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自1993年开展肾移植以来收治的8例PKD施行肾移植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B细胞恶性肿瘤美罗华(rituximab)治疗后复发伴CD20抗原表达丢失患者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报道1例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precursor-B-LBL/ALL)患者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后复发时CD20抗原表达丧失,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39岁男性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pre-B-LBL/ALL)患者,初治时流式细胞(FCAS)检测瘤细胞表达CD19CD20,CD22和CD25,弱表达CD34,而CD10表达阴性;免疫组化染色CD20广泛阳性;核型为92,XXYY,der(15)t(1;15)(q11;q26)×2[15]/46,XY[5].经美罗华联合mBACOD诱导治疗2疗程后获得完全缓解(CR).巩固化疗4疗程后,予美罗华、大剂量环磷酰胺(CTX)联合重组人源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采集及冷冻保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s).最后一疗程化疗4个月后患者复发,复发时流式细胞(FCAS)检测表达CD19CD10,CD22,CD38和CD13,高表达CD34,而CD20,CD23和FMC7均阴性,免疫组化染色偶见CD20阳性细胞;核型转变为46,XY.结论 B细胞恶性肿瘤美罗华治疗后复发患者应重新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对比帕罗西汀与度洛西汀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糖尿病伴发抑郁焦虑的患者分为2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44例服用度洛西汀治疗,对照组43例予帕罗西汀口服,均治疗1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空腹和餐后2h血糖、相关神经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变化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1月末空腹及餐后2h血糖、SDS及SAS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度洛西汀比帕罗西汀更有效的缓解糖尿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降低血糖,改善相关炎症及神经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 目的分析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免疫抑制患者罹患巨细胞病毒肺炎合并感染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非HIV免疫抑制患者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合并感染的病原学资料。 结果68例患者均为非HIV感染患者,免疫抑制为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所致,基础疾病为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疾病者也非常多见;超过70%患者为混合感染,合并有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患者总体病死率较高(33.82%)。因皮肤疾病应用药物所致免疫抑制患者病死率较高,合并疾病在死亡患者更为多见;肺部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或发生血流感染者预后更差。 结论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并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容易发生巨细胞病毒肺炎且总体病死率较高。因皮肤疾病应用药物所致免疫抑制患者或合并其他疾病者、肺部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或发生血流感染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