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5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本文对63例先天性PS经皮穿刺术前、后的PDE与右心导管的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且以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其63例作了2年的随访观察,结果表明经皮穿刺气囊扩张术前、后24小时的PDE与右心导管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约在0.87以上(肺动脉跨瓣压力阶差、右心排血量、右心排血指数、脉动脉瓣开放距离)(P<0.01),故PDE完全可以替代右心导管作定量诊断及追踪复查。经皮穿刺气囊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兔门脉VX2细胞株肿瘤模型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超声及CT检查在监测门静脉癌栓中的价值。方法 VX2肿瘤细胞株接种于兔大腿形成稳定的种植瘤,将瘤块接种于2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脏门静脉内,采用剖腹门脉穿刺及门脉切开两种方法建立门静脉癌栓模型,用超声及CT观察肿瘤的形成情况。结果超声显示肿瘤成活率90%(18/20),瘤株接种后12~15d可探及门脉癌栓,接种21~23d可显示瘤体血流情况。CT平扫瘤体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超声可及时显示门脉癌栓形成情况,CT扫描能准确判断癌栓形成情况,综合影像学检测手段能够及时准确评价门脉癌栓动物模型的瘤灶生长情况,可为进一步的门脉癌栓治疗试验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三维多回波T2*血管成像(3D SWAN)诊断大脑半球梗死患者颅内大血管病变的价值。 方法 对63例单侧脑梗死患者(起病时间为3 h~8天)行常规MR、DWI、3D SWAN及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检查,分析3D SWAN检测的颅内大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异常低信号,与3D TOF MRA显示的异常(中断、闭塞、狭窄)进行比较,判断两种方法对显示动脉异常的一致性,并计算Kappa值。 结果 3D TOF MRA共显示28条大脑中动脉、9条颈内动脉中断、闭塞或狭窄,而3D SWAN则显示其中30条动脉出现异常低信号,3D SWAN与3D TOF MRA对显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异常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67,P<0.05)。 结论 3D SWAN对诊断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异常有较高价值,分析3D SWAN动脉内异常低信号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判断3D TOF MRA显示的动脉中断、闭塞、狭窄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
DWI、ADC图对急性脑梗塞诊断的应用及病理生理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MRI和常规MRI对21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3例,测定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相对表现弥散系数(rADC)及中心边缘ADC值。结果:超急性期8例均在DWI及ADC图上显示出缺血灶,但其在CT及T2WI上表现正常。超急性、急性期脑梗塞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698±0.104)×10-3mm2/s vs(0.990±0.161)×10-3mm2/s(P<0.01),21例超急性、急性期病灶ADC值出现梯度征。结论:三向同性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脑梗塞较常规MRI及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超急性、急性脑硬塞,并能反映缺血半暗带等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定量参数测量在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学证实的5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前列腺癌(PCa)24例,前列腺增生(BPH)2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和IVIM-DWI检查,IVIM-DWI采用10个b值(10、20、30、50、80、100、200、400、1000和1500s/mm2),对不同b值的DWI数据进行后处理,使用双指数模型拟合算法获得病变组织的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和灌注分数f值,比较二者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组间的差异,及其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组的D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的f值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的D值和f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M-DWI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高价值,前列腺癌的D值和f值与Gleason评分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鼻内窥镜手术、鼻窦CT冠状位及轴位扫描加深了对鼻腔和鼻窦的解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照鼻窦Waters′位和侧位平片对变异较大的蝶筛窦在上述位置的投影的认识无疑可提高对蝶筛窦病变的诊断。本文收集了一组250例鼻窦CT和平片齐全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以期在平片上对蝶筛窦某些发育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27.
MR弛豫技术与双能X线吸收法评价大鼠骨质疏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弛豫技术及参数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对诊断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优劣.方法 雌性3月龄大鼠30只,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去势骨质疏松造模组(每组15只).30只大鼠造模前及造模12周后分别行DXA测量,测量参数包括全身骨量(BMC)、全身骨密度(BMD)、左侧股骨骨密度(Hbmdl);造模成型后,在MR 1.5 T成像系统下完成:(1)多回波快速梯度脉冲序列,分别以不同回波间隔测量T_2~*;(2)多回波快速SE序列测量T_2图(T_2map);(3)SE序列测量T_1map;(4)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间各指标参数的差别,用Fisher检验筛选对骨质疏松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最后分别提取2组大鼠的股骨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病理组织学证实骨质疏松组造模成型;(2)成模后对照组、骨质疏松组间DXA的参数(BMC、BMD、Hbmdl)经Fisher检验,筛选出BMD为判别指标,其判别正确率为86.7%;(3)对照组和骨质疏松组之间所测得的2组MR弛豫数据值[T_2~* 1000、横向弛豫率(R_2~*)1000、T_2~* 500、R_2~* 500、T_2~* 400、R_2~* 400、T_2 ~* 300、R_2~* 300、T_2~* 200、R_2~* 200、T_2~* 100、R_2~* 100、T_2map、R_2map、T_1map]作两样本t检验,t值分别为6.20、4.79、5.18、5.22、5.59、4.37、6.14、5.12、5.09、4.99、5.57、4.84、4.07、2.98、6.75,除R_2map P=0.07以外,其余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对A、B 2组MR弛豫和双能DXA的17个参数(T_2~* 1000,T_2~* 500,T_2 ~* 400,T_2~* 300,T_2~* 200,T_2~* 100,T_2map,R_2~* 1000,R_2~* 500,R_2~* 400,R_2~* 300,R_2~* 200,R_2~* 100,T_1map,BMC,BMD,Hbmdl)经Fisher检验,17个参数中T_2map和T_1map 2个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表达较佳,其判别正确率为100%.结论 MR的T_2map是骨质疏松的较佳判别指标,在MR弛豫技术的运用中,磁场的稳定性是重要的;而MR弛豫技术与DXA结合可更精确地诊断骨质疏松的程度.  相似文献   
28.
辐射剂量对头颅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辐射剂量行颅脑CT扫描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8例正常男性志愿者用 110~ 14 0kV ,180~ 36 0mAs分四组行轴位平扫 ;各影像按颗粒均匀性、脑灰白质细节、界面清晰度和有无射线硬化等积分评定质量。结果 :共扫描 192次 ,12 0kV、2 40mAs以上组影像质量均达优良 ;130kV、30 0mAs以上组优片率更高。结论 :采用适当辐射剂量 ( >12 0kV、2 40mAs)行颅脑CT扫描能提高密度分辨力 ,增加SNR ,改善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29.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种罕见的继发脱髓鞘疾病,随着MR的应用,临床发现逐渐增多。本院曾遇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32岁。1994年发现垂体微腺瘤,于1998年底行手术切除。术后初期患者恢复良好,但术后第7天病情突然恶化,患者出现频繁呕吐、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尿崩、高热达40℃发上,进而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实验室检查:血钠108.3mmol/L,血浆渗透压226mmol/L,遂给于吸氧,快速纠正低血钠等治疗,患者病情有所缓解。 MRI检查:脑桥中央见一大小约17mm×21mm×21mm病灶,横断面图像病灶呈蝴蝶形,两侧对称;矢状面病变为卵圆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的价值,探讨二者灌注系数的相关性,并对两种不同方法进行评价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31例前列腺癌患者和5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IVIM-DWI和DCE-MRI检查,其中IVIM-DWI采用10个b值(b=10、20、30、50、80、100、200、400、1000、1500 s/mm2),将所得图像通过工作站后处理,计算出病变组织的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同时将DCE-MRI扫描所得图像利用定量分析软件测量出病灶组织的参数值,即容积转运参数Ktrans值、速率常数Kep值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值。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计算各参数在前列腺癌组和增生组间的差异;利用Person相关分析对两种不同检查方法中的灌注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参数行受试者特性曲线(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值的诊断效能。结果 前列腺癌组的D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腺癌组的f值及Ktrans、Kep、Ve值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f值与Kep值呈正相关(P0.05),其相关系数为0.368。对D、f值及Ktrans、Kep、Ve值分别行ROC曲线得出:Kep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991,P0.01),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1%、100%。结论IVIM-DWI和DCEMRI定量分析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价值,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灌注系数呈正相关。DCE-MRI的诊断效能优于IVIM-DW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