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医药卫生   45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的透视时间。方法 对120例首次行TACE术的肝癌患者,按照体位及入路途径不同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例。A组左上臂外展,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B组左手置于左侧腹股沟处,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C组经右侧桡动脉途径;D组经右侧股动脉途径。记录手术中插管至腹腔干的透视时间、总的透视时间。比较4组间差异。结果 插管至腹腔干透视时间分别为A组(47.47±36.12) s,B组(53.57±21.32) s,C组(76.03±45.22) s,D组(40.30±28.30) s,差异具统计学(P=0.001)。总透视时间分别为A组(740.20±486.04) s、B组(732.67±409.35) s、C组(784.60±271.54) s、D组(759.94±425.82)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 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在总的透视时间上均无差异,经右侧桡动脉途径插管至腹腔干所需透视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行CT扫描,2例经MRI扫描。结果:6例PNET位于骶椎2例,腰椎1例,颈椎1例,尾骨1例,右髂骨1例。肿瘤最大截面2.0cm×3.8cm~5.0cm×8.5cm。6例均伴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中融骨性破坏5例,成骨性1例。4例部分边界不清,2例边界完全模糊不清。CT以等密度为主,4例密度均不均匀,3例内见点状、片状高密度,呈“浮冰”样改变;2例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内见多发小血管及斑片状低密度灶。2例MRI信号均不均匀,T1WI均为等信号,T2WI均为稍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均无明显骨膜反应,椎间隙无狭窄,2例行MRI检查椎间盘无明显破坏。结论: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以儿童及青年多见,肿块常较大,包绕椎体,椎体骨质破坏常见,肿瘤密度或信号常不均,强化明显,其中“浮冰”征有一定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改变体位联合C T靶扫描技术在特殊部位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行常规胸部C T扫描发现的位于心脏旁和后肋膈角的肺结节患者,增加改变体位及CT 靶扫描,记录2种扫描方法所得的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从肺野充气膨胀程度、伪影严重程度、肺血坠积效应3方面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对比分析2种扫描方法对病灶CT征象的显示情况,评价医师对肺结节的诊断信心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常规胸部CT 扫描靶重建相比,改变体位靶扫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提高(P<0.01),图像的SNR和CNR增加(P<0.05),对病灶CT征象显示情况得分提高(P<0.05),诊断信心度增加(P<0.01)。结论改变体位联合CT靶扫描技术可以使结节征象显示更清楚,应作为心脏旁和后肋膈角肺结节的最佳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确定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评价脊柱肿瘤血供与DSA染色的相关性.方法 40例诊断为脊柱肿瘤的患者在行栓塞术前作MR检查.根据血管造影表现,肿瘤分为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和乏血供组.通过对肿瘤强化区域的感兴趣区(ROI)分析,应用常规MR的强化程度和DCE-MRI参数评价肿瘤血供.结果 40例肿瘤分为乏血供组(16例)、中等血供组(12例)和富血供组(12例).MRI强化程度在乏血供组和富血供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DCE-MRI在两组间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相对于MRI强化程度,DCE-MRI参数与DSA的关系更加密切.RSlopemax临界值为1.325时预测乏血供肿瘤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最高,分别为100%和87.5%,而临界值为1.85时用于预测富血供肿瘤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最高,分别为100%和96.4%.结论 与常规MRI相比,DCE-MRI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脊柱肿瘤血供,而且显示与DSA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孤立肺结节是肺部的常见病变,多层螺旋CT的应用,为更好地定量评价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与结节大小的关系。方法68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 cm),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以4ml/s的速度注入对比剂,4×5mm或4×2.5 mm扫描模式,不动床)。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及平均通过时间,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与结节大小的关系。结果恶性结节强化值、恶性结节的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及平均通过时间与结节大小无关(r=0.18,P=0.14;r=0.20,P=0.09;r=0.01,P=0.95;r=0.01,P=0.93)。结论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不受结节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曲线在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研究 116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4cm) ,其中肺癌 88例 ,结核球 10例 ,炎性结节 15例 ,良性肿瘤 3例。在注入造影剂 1 5ml/kg前后 ,对病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测量增强前后各次扫描时病灶的CT值 ,根据CT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结果 :三者动态增强曲线的峰值中每两者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肺癌的增强峰值高于结核球而低于炎性结节。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多呈慢升慢降型 ,抛物线状 ;炎性结节多呈快升慢降或快升快降型 ;结核球多呈一低平曲线。炎性结节达峰值的时间较肺癌快。结论 :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峰值、达峰值的时间、曲线形态不同于结核球、炎性结节 ,因而动态增强曲线有助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术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成州  刘士远 《上海医学》1999,22(12):749-751
作为一种操作简便、损伤小的定性诊断方法,经皮肺穿刺术对周围性肺结节或肿块,具有纤维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无法比拟的优点,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CT密度分辨率高,断层扫描没有骨骼重影,定位准确,能对透视下不能发现或不易到达的病变部位穿刺,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可达90%~100%[13]。作者就本院近年的工作,对CT引导经皮肺穿刺术的准确性、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作一评价。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自1991年8月至1997年6月间本院共收治158例经皮肺穿刺术患者(不含纵隔和胸膜病变)。男性101例,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回顾性重组肺影像的最佳R-R时相,探讨心电门控肺部扫描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扫描方案.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以相同参数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组10%、30%、45%、60%、75%、90% R-R 时相的横断面影像.范围包括自气管隆突至心尖的双侧肺,比较不同的R-R时相肺动脉层面、下肺静脉干层面、下肺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层面、心尖层面影像,评价影像质量. 结果 各时相影像质量的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后发现75%时相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重组的最佳时相为75%的R-R时相. 结论 选择75%的R-R时相回顾性心电门控为最佳R-R时相重组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心脏运动伪影对肺组织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影像质量,在常规影像伪影较多时,可增加病变的信息量,减少假阳性的产生,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血管生成已经成为肿瘤研究中最为重要及热门的研究领域,极有可能在今后取得突破性进展.血管生成本身是一种基本的生理学或病理学变化.对血管生成的可视化及定量研究有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并可在临床应用血管生成拮抗剂进行肿瘤治疗时,全程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