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57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颞骨迷路炎的影像学诊断及其相关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化性迷路炎的影像学表现,并对相关的病因学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临床患有中耳炎、胆脂瘤、脑膜炎和外伤等41例患者(55耳),经过临床和CT、MRI检查确诊为骨化性迷路炎,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HRCT示耳蜗基底周内可见点状高密度影、"弧形"高密度影或耳蜗普遍密度增高,呈"磨玻璃"样高密度影,伴有管腔不规则狭窄者24耳,其中蜗轴增粗、骨性螺旋板增宽各2耳;耳蜗完全骨性闭塞4耳。前庭受累表现为狭窄、密度增高。各半规管受累表现为密度增高、管腔狭窄或完全骨性闭塞。前庭窗、蜗窗受累者表现为其内密度增高、狭窄。受累机率由高至低依次是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耳蜗、上半规管、前庭窗、蜗窗及前庭。22耳MRI表现异常,T1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为信号减低或消失,增强后早期可见强化。受累机率由高至底依次是耳蜗、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及前庭,表现为轮廓不规则或狭窄。结论:CT、MRI对诊断骨化性迷路炎及其判断病变累及部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l资料.结果 36例内翻乳头状瘤源于鼻腔外侧壁25例,上颌窦4例,筛窦2例,额、筛窦2例,筛、蝶窦2例,额窦1例;其中11例为复发病例,3例伴恶变.26例呈分叶状,10例形状不规则.病灶最大径22~82 mm,平均38 mm.36例边界均清楚.与邻近肌肉比较,MR T1WI呈等信号32例,稍高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34例,不均匀等信号2例(伴恶变).与鼻中隔黏膜比较,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4例;32例病变在T2WI或增强T1聊上病变内部呈较规整的栅栏状,2例旱不规整的栅栏状(伴恶变).8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为速升缓降型,另1例局部区域的曲线呈速升速降型(伴恶变).结论 MR T2WI或增强T1WI上呈较规整的栅栏状外观是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靠征象,形态不规整可能提示伴发恶变.  相似文献   
13.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影像学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 CTPV)是指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部分或完全闭塞后,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引起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1],临床较少见.成人发病易误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本文报道7例经影像学诊断证实的原发性CTPV,并对其发病机制、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面瘫影像表现与手术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面神经(管)损伤的CT和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 对外伤性面瘫患者的20侧耳进行CT检查,其中6侧耳同时行MRI检查,对照手术结果 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表现. 结果 CT显示面神经管鼓室段损伤8耳,迷路段损伤1耳,乳突段损伤1耳,前膝和鼓室段同时损伤3耳,前膝和迷路段同时损伤2耳,迷路段和鼓室段同时损伤1耳,无异常表现4耳.行MRI的6侧耳表现为面神经鼓室段损伤2耳,乳突段损伤1耳,鼓室段和乳突段同时损伤1耳,迷路段、前膝和鼓室段同时损伤2耳. 结论 CT能较准确地显示面神经管的骨折,但不能完全明确面神经损伤的范围,而MRI明确地显示面神经的损伤范围,但不能直接显示骨折本身,两者联合使用可明确诊断面神经损伤范围及骨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我们已处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为此,有人提出了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所谓终身教育是指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各个时期,包括幼儿时期的幼儿园与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和成年人时期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6.
鼻部韦格纳肉芽肿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部韦格纳肉芽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鼻部韦格纳肉芽肿,均经过CT检查,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慢性鼻窦炎症状、鼻粘膜干燥结痂和鼻出血。结果:3例韦格纳肉芽肿局限于鼻部,其余5例为全身性韦格纳肉芽肿。CT表现:①鼻窦炎表现。②鼻腔内充以软组织影,鼻甲、鼻中隔破坏。③早期上颌窦内壁破坏,晚期鼻窦骨质增生、硬化,窦壁增厚,出现“双线”征。④2例随访观察鼻甲、鼻中隔破坏较前明显,4例鼻甲、鼻中隔改变未见加重,6例上颌窦壁骨质明显增厚,出现不规则“双线”征。窦腔变小。结论:鼻甲、鼻中隔破坏。鼻腔充以软组织影,鼻窦壁“双线”征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征象;CT可准确显示鼻部韦格纳肉芽肿侵及范围;也能够帮助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HRCT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HRCT表现,评价HRCT 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6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HRCT扫描图像。结果 颞骨单侧发病lO例,双侧发病6例。腿cT示受累颞骨弥漫性膨大,骨皮质变薄。根据病变的密度分为3种类型:硬化型9例(56.25%),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变形性骨炎型6例(37.5%),表现为高密度病灶中散在点或片状低密度区;囊型1例(6.25%),病变明显膨胀,表现为多个球形或卵圆形透亮区,有薄的骨壳包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导致颞骨的自然腔隙、孔道狭窄,如外耳道、鼓室腔、内听道、前庭导水管、耳蜗导水管及面神经乳突段骨管;一般不破坏听小骨和内耳骨迷路;常见并发症为炎症、胆脂瘤,3例(18.75%)继发胆脂瘤分别位于外耳道、乳突及上鼓室,乳突窦,其中上鼓室,乳突窦胆脂瘤破坏邻近听小骨、上半规管。此外,还可引起岩段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茎乳孔和颞下颌关节形态的改变。结论HRCT可清楚显示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质改变、病变范围及并发症,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1例多发性骨髓瘤的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19.
Tolosa-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Tdosa—Hunt综合征的MR扫描方法、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17例Tolosa—Hunt综合征经临床随访确诊,分别行头颅扫描及海绵窦薄层扫描与增强扫描,并比较2种扫描方法对病变显示的情况。结果 17例海绵窦薄层扫描与增强扫描显示患侧海绵窦增宽,外缘光滑,T1WI和T2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后信号明显均匀强化;3例同时累及眶上裂,1例同时累及眶尖,3例同时累及眶尖及眶上裂;6例病变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其中4例还表现颈内动脉局部变细。而采用头颅扫描方法,17例中仅11例显示海绵窦增宽及异常信号,其余6例未见异常;2例眶上裂及2例眶尖受累;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变细。海绵窦薄层扫描对Tolosa—Hunt综合征的显示明显优于头颅扫描(X^2=417,P〈0.05)。结论 与头颅MR扫描相比,海绵窦MR薄层扫描与增强扫描可更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信号表现和范围,有助于Tdosa—Hunt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鼻石的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鼻石的CT表现 ,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石 ,均经过CT检查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脓涕和鼻塞。结果  9例均为右侧鼻腔发病 ,其中7例位于下鼻道 ,2例位于中鼻道 ;2例见 2个病灶 ,其余 7例均为单发病灶 ;最大病灶约 5 0cm×3 8cm。8个病灶中心见低密度的核心 ,外围为高密度影 ,手术证实为沉积的无机盐 ,CT值均在10 0 0HU以上 ;其余 3个病灶为均匀高密度影。主要的继发改变包括上颌窦炎、鼻腔扩大、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和邻近骨质受压、变薄、硬化。结论 CT可准确显示鼻石的位置、大小、数目、密度 ,也可清晰显示其并发症 ,有助于鼻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也可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