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27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等离子髓核成型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6例,年龄35~62岁,平均45.6岁。使用低温等离子消融刀对病变颈椎间盘进行髓核成型术,术后观察颈性眩晕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眩晕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中术后无颈部血管、气管、食管、神经根和脊髓损伤,无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只要严格掌握适应征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2.
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是医学留学生从事医疗工作前的重要阶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2010年开始承担留学生临床教学任务.本文总结了解决留学生语言交流障碍、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学方法实施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困难的实践经验,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留学生临床教学质量提出了观点.  相似文献   
93.
对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运动食品中锌含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通过对该方法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设备、测量的溯源性、抽样等方面的全面评估,测量值为36.36mg/kg,其扩展不确定度为1.38mg/kg,K=2。该方法的不确定度较小,方法准确度较高,可用于科学指导功能食品的使用。  相似文献   
94.
张琥  何晓峰 《医学综述》2012,18(1):154-15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除继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外,均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外用重组人干扰素ɑ-1b乳膏、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抗生素防止合并细菌感染、中药口服、止痛等综合治疗。结果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9%(43/47)。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带状疱疹临床上并不少见,诊断也不困难,治疗上合理用药非常重要,需综合治疗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癌(HCC)nm23-H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 搜集72例可切除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其中36例患者术前行TACE(A组),另外36例直接行手术切除(B组).对手术切除的标本行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比较2组切除标本中癌组织、距癌组织2 cm的旁组织nm23-H1、TIMP-2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4个月,比较2组患者肝外转移的发生率.nm23-H1、TIMP-2表达水平的比较及生存期比较均采用X~2检验.结果 A组患者 nm23-H1表达强阳性24例、弱阳性6例、无表达6例;而B组 nm23-H1表达强阳性9例、弱阳性6例、无表达2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2,P<0.01).A组TIMP-2表达强阳性21例、弱阳性3例、无表达12例;B组TIMP-2表达强阳性、弱阳性均为9例,无表达18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0,P<0.05).通过24个月随访,A、B 2组出现癌细胞肝外转移的例数分别为13和15例,2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23,P>0.05).结论 TACE可以提高肝癌组织 nm23-H1、TIMP-2的表达,提示TACE可能抑制肝癌细胞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96.
血管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术前无感染者血管内介入手术围术期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方法 以随机分组前瞻性研究方法调查98例、115例次血管内介入手术患者,术前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预防组)和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无预防组);预防组55例在术前30 min静脉应用头孢唑林2 g,非预防组60例术前不用抗菌药物,两组术后均不再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 结果 两组共35例患者出现发热,其中预防组16例,非预防组19例,该35例中10例患者出现白细胞数升高,其中预防组4例,非预防组6例;预防组感染1例,诊断为败血症,感染率1.9%;非预防组同样1例感染,诊断为败血症,感染率为1.7%,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无感染者血管内介入手术围术期没有必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使用全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术)中支架分流道的两端长度与长期分流道通畅率、肝性脑 病(HE)、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行TIPS术患者53例,均采用直径8mm全覆膜 支架(Fluency支架,Bard)建立分流道,再视造影情况加以同等直径裸支架延长肝静脉端、门脉端。测量覆膜支架进入肝静脉长 度、门静脉长度(X1、X2),肝静脉、门静脉支架总长度(X3、X4),行COX回归分析其对TIPS术后道通畅率、生存率及肝性脑病发 生率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建立分流道,术前门脉压力(29.80±4.83)mmHg,术后门脉压力(19.00±3.92)mmHg,下降 (10.80±5.15)mmHg(t=13.44,P<0.01)。随访时间3~89 月,中位随访期64 月,平均39 个月。期间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3%(12/ 53)。16例出现分流道再狭窄,5年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75%、63%、62%、5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72%、72%、 69%、69%。通畅率COX回归分析显示X1有统计学意义(OR=0.42,P<0.01);生存率COX回归分析显示X4有统计学意义(OR= 1.50,P=0.021);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术,适当增加肝静脉端覆膜支架 长度、减少支架进入门静脉长度可提高分流道通畅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颈动脉支架置入(CAS)术后30 d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接受CAS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稳定斑块组(A组,19例)及易损斑块组(B组,38例),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及术后30 d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稳定性与术后30天不良事件的关系。 结果57例患者术后30 d发生不良事件10例(17.54%),其中稳定斑块组1例,易损斑块组9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4例(7.01%)。术后严重不良事件3例(3/57,5.26%)均为B组患者,其中急性脑梗塞2例,颈动脉溃疡斑块破裂渗血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8.789,95%CI =1.648~214.220,P=0.018)、易损斑块(OR=21.806,95%CI= 1.278~372.177,P=0.033)及应用开环型支架(OR=14.645,95%CI= 1.407~152.417,P=0.025)为CAS术后30 d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论CAS术后30 d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与易损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99.
2007年12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共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2~60岁,平均27岁;病程15d~3年,平均1年。50例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采用射频消融术:患者坐位,屈肘,局麻后在肱骨外上髁最高点向远侧做2~2.5cm斜行切口,切开深筋膜并向两侧牵开,显露前臂伸肌总腱,在外上髁及伸肌群起点刀头垂直于肌腱,每处轻压0.5S,连续产生8~12个均匀微孔,间隔5mm,冲洗,缝合切口,  相似文献   
100.
背景:研究证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具有体内成骨能力。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制作SD大鼠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实验组植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术后第2,4,8周行股骨标本影像学与组织学观察;术后第8周行新生骨痂环境扫描电镜检查。 结果与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后无排斥反应及炎症反应,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成骨更快,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具有更好的骨再生能力,其成骨方式主要为软骨内成骨。推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了局部微血管的形成和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加快了软骨内成骨的速率,缩短了骨修复时间,提高了骨再生的质量和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