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9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甲状腺癌的CT与US表现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比术前甲状腺癌的CT与超声 (Ultrasound ,US)表现 ,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同期兼作CT与US检查的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主要对原发病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对比分析 ,并与临床手术及病理对照 .结果  2 3例甲状腺癌 ,CT与US两种检查方法在显示肿瘤病灶、形状不规则、密度 /回声不均匀和边缘不清楚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US对肿瘤囊性、实性及混合性显示率高于CT ;CT显示有6例肿瘤出现瘤周“半岛状”瘤结节、4例瘤周“残圈”征 ;CT检查 6例肿瘤出现细颗粒状钙化 ,US检查 4例出现细颗粒状钙化 ;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 ,CT检查显示率 (6 0 % )略低于US检查 (70 % ) .结论 超声成像应作为甲状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尤其在评价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方面 ;CT在肿瘤定性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特征性 .两种检查手段结合起来 ,可提高甲状腺癌术前评估和诊断的准确性 .  相似文献   
92.
【摘要】目的:探讨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MR成像预测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的价值。方法:选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为A、B、C、D 、E 五组(每组6只),前四组制作左侧输尿管不同程度梗阻的肾积水模型,E组为对照组,将A、B、C、D四组动物分别于造模成功后4、8、12、16周行MRI平扫及IVIM检查,对照组于造模成功后4、8、12、16周也行MRI平扫及IVIM检查,动态分析IVIM定量参数(ADC值、D值、D*值、f值)的变化特点及与病理、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分析ADC值、D值、D*值、f值对解除梗阻后肾功能恢复的预测效能。结果:白兔左侧积水肾皮髓质D值、D*值、f值、ADC值于成模后4、8、12、16周随着肾功能受损程度加重,数值逐渐降低,D值、f值及ADC值组间两两比较:成模后12周、16周与对照组、4周,成模后8周与16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组间两两比较:成模后8周、12周、16周与对照组、4周,成模后12周、16周与8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积水肾成模后不同时间点D值、D*值、f值、ADC值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与GFR呈中度正相关。解除梗阻后,8周前的积水肾功能不同程度恢复,肾皮髓质ADC值、D值、D*值、f值对肾功能恢复与未恢复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2.59±0.64)×10-3mm-2/s、(1.67±0.69)×10-3mm-2/s、(16.95±8.32)×10-3mm-2/s、(0.44±0.18)。结论:IVIM 成像能有效、动态监测积水肾肾功能的变化,对解除梗阻后肾功能恢复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3.
肾动静脉瘘的选择性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提高肾动静脉瘘介入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20例患者均有反复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曾行超声、KUB、IVU、CT、泌尿系内镜检查,未能明确病因。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或(和)超选择性肾段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静脉多瘘,采用明胶海绵加鱼肝油酸钠/无水乙醇、聚乙烯醇(PVA)微粒、TH胶、钢圈等对病变血管选择性栓塞。对肾动脉造影的征象和选择性栓塞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按影像特点分3类:(1)肾内畸形血管团及动静脉分流现象,共11例;(2)肾动静脉大分支之间高流量的分流而无畸形血管团,共4例;(3)肾动脉主干造影末显示畸形血管团和显著分流,超选择肾段动脉造影或应用气体造影剂则显示微小分流病变,共5例。20例均采用超选择性栓塞供血动脉治疗,栓塞当天肉眼血尿即消失,24~72h后镜下血尿阴转。术后72h内术侧腰部均出现酸痛,尚有发热、腹胀、恶心等症状。结论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和栓塞术是肾动静脉瘘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CO2造影有助于隐匿型肾动静脉瘘的诊断。  相似文献   
94.
本文综述了经皮穿肝胆道内修复术中内修复套管的结构和置放、监测方法。套管的引流效果与其取材、长短、口径反侧孔关系密切。置放套管宜用二步法。概括了该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比较了该术与外引流和外-内引流术的优劣。该术对肝管分叉水平以上高位梗阻及肝内多发胆道狭窄的引流,以及解除患者对长期外置引流管的心理负担有其独到之处。但套管过早堵塞和脱落移位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9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对肺动静脉畸形(PAVM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和MSCT表现。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增强后分两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7~9s和21~23s。图像传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血管重建,重建方法包括VR、MIP、MPR。结果CTA后处理血管重建可以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的来源、引流静脉的去处也充分易显示。按病变形态与影像表现,肺动静脉畸形CT后处理表现分为三型:单纯型5例,复杂型2例,弥漫型3例。临床上单纯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中1例体检发现,1例表现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患者均表现低氧血症。结论不同类型PAVMs,其临床表现、CT征象各异。MSCTPA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成为PAVMs的首选检查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总结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及PET-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及PET-CT的影像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1例平扫.病灶密度均匀,除1例可见钙化外,其余病变均未见钙化,未见明显低密度区,平扫平均CT值为(47±11)HU,增强后平均CT值为(77±13) HU.发病部位以跨叶分布为主,19例有右中叶或左舌叶病变;CT征象:多发实变15例,多发结节3例,单发肿块2例,单发结节1例(合并结节病,多发小粟粒病灶).其中病灶内支气管气相征16例,增强后病灶中出现血管造影征16例,病灶紧贴纵隔呈三角型灌注征13例.合并支气管扩张6例,有3例结节合并晕征,小叶间隔增厚9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9例,CT均显示为直径<1.5 cm小淋巴结;胸腔积液7例,2例胸膜增厚,1例侵犯胸壁.6例行PET-CT检查,均显示病灶明显放射性浓聚,SUV值均>2.5,为3.5~11.7,平均6.7±3.6;4例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有放射性浓聚,SUV值为2.7 ~3.4,平均3.0±0.3.结论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部分病灶在CT上有较具特征性的表现,对于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PET-CT对于病灶活性的判断有一定优越性,最终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搜集2005年至2012年间经手术或支纤镜病理证实的9例气管、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资料,对病灶的多层螺旋CT特征进行评价.结果 位于气管、主支气管的瘤灶3例,最大径< 20 mm,表现为息肉样软组织密度影向管腔内突出,无阻塞性改变.位于中间段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的瘤灶6例,均表现为球形病灶,最大径20~68 mm;阻塞性肺不张1例,阻塞性肺炎6例.所有瘤灶均表现为表面光滑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54±16) HU,增强后均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前后差值为(64±14) HU.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结论 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好发于中青年,多位于主支气管以下的大气道,瘤灶强化明显,常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大气道原发性弥漫性淀粉样变性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大气道淀粉样变性患者,对多层螺旋CT上病灶的分布、形态,气管支气管壁的厚度、密度及管腔的形态等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呈连续性,其中1例累及喉及气管,1例累及气管至第1级支气管,1例累及气管至第3级支气管,2例累及气管至第4级支气管,2例累及气管至第5级支气管.大气道表现为软骨环下的管壁围管性增厚,气道厚度为3.2~5.9 mm,中位数为5.5 mm.气道内膜面凹凸不平5例,2例尚光滑.6例气道壁有钙化,且支气管钙化程度较气管明显,钙化呈点状、片状及环状.7例气道腔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但仅1例气道有闭塞.结论:大气道原发性弥漫性淀粉样变性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为气管及大支气管的连续性围管性管壁增厚,内膜面多凹凸不平,管壁可合并钙化,支气管钙化较气管明显.  相似文献   
99.
宫颈癌的MRI表现与分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MRI在宫颈癌诊断与术前分期中的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及MRI资料的宫颈癌患者,重点观察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信号特点及盆腔侵犯,对50例手术患者比较MR分期、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检查方法平扫为SE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T2WI/SPIR及增强扫描T1WI成像.结果 除1例IA期宫颈癌外,71例宫颈癌全部被MRI显示,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与宫颈基质、子宫内膜及宫旁脂肪有良好的对比,GD-DTPA增强后T1WI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对宫颈癌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6%,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为64%(χ2=6.453,P<0.05).50例宫颈癌MRI测量的大小为1.94±1.15,手术病理标本测量为1.94±1.11,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能准确显示宫颈癌瘤灶大小及侵犯范围,对于发现宫旁侵犯方面明显优于临床,可作为中晚期宫颈癌常规的检查方法,但MRI对IA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有限,必须结合临床资料与宫颈刮片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