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6篇
地球科学   2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Introduction Inmanyapplications(CADandgeographical informationsystem,GIS),dataaremanagedby spatialdatabases,whichstorepoint,line,region objectsandspatialrelationsbetweenthem.Spa tialrelations(topologicalrelations,directionre lationsandapproximatedistancer…  相似文献   
212.
三疣梭子蟹幼体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疣梭子蟹的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腔内有角质衬里,中肠起源于内胚层,腔内无角质层。消化管壁均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前肠包括口腔、食道和胃,食道壁内褶形成食道嵴,食道嵴的折叠程度以及食道放射肌的排列密度随幼体发育而增加。胃的结构复杂,其内的角质层特化成前部的胃磨和后部的腺滤器。胃磨、腺滤器、贲门胃和幽门胃之间的比例以及贲门-幽门瓣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变化明显。中肠的前端背面有一对前盲囊管,沿胃的背面向前延伸,在发育上有长度的变化。中肠后端背面发出一支后盲囊管,在Z2形成,随后逐渐延长并发生弯曲。后肠始于腹部第二节,在蚤状幼体时最长可达中肠的两倍多,大眼幼体后随着腹部的退化而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13.
黑龙江省东部裴德组砾石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德组原指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下部、中生代海相化石层之下的一套含煤的陆相火山碎屑岩地层,所含植物化石一般认为属于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的中侏罗世组合。裴德组下部的砾石中发现了放射虫化石,鉴定和对比的结果表明这些砾石来自东部的那丹哈达地体。对佳木斯地体和那丹哈达地体拼贴时限和拼贴地点的进一步分析则建议将“龙爪沟群”解体、裴德组形成的时代修正到白垩纪。  相似文献   
214.
利用宽边界区域对多种来源的不确定性数据建模,用确定区域的拓扑和方向关系组合描述不确定区域的拓扑和方向关系。根据拓扑关系和方向关系间内在规律,直接从不确定区域的拓扑符号描述中推理出方向关系的符号描述,是对已有推理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