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科学   3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海水中的金属设施遭受海水腐蚀和附着生物的严重危害,通常采用阴极保护只能防止腐蚀而不能防止海生物附着,而防污涂料,防污期不过2—3年,又不能有效地防止腐蚀;再者,有些海洋设施不能使用涂料,如钻井船升降架和某些海防设施等。所以,寻找一种既能防腐蚀又能防生物附着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电化学方法同时防止金属腐蚀和生物附着的想法,早在1863年就有人提出,但直到目前为止,仍处于研究阶段。我们于1976年参考文献〔2〕设计了一种恒电位-电解双防系统,在青岛中港码头进行了122天的海上试验,取得了防腐蚀和防附着的肯定效果。  相似文献   
22.
辽东湾海域海水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进行了调查,绘制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远比远海和大洋高。  相似文献   
23.
24.
为探明工业纯钛TA_2在热带海域中的腐蚀与污损,在南海三亚海洋环境试验站进行了为期0.5年、1年、2年、3.5年四个周期的全浸试验。对3.5年周期的试验样品,利用解剖镜鉴定了生物污损群落的组成、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及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了基体和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确定了钛板表面的元素和产物。结果表明,钛板表面由基底的二氧化钛膜、管栖多毛类、微藻等的微型生物和有机、无机颗粒组成的腐蚀产物皮膜所覆盖。和同纬度热带海域相比生物污损轻微,试板上(可视生物)仅有3~5个而且种类少、数量少、个体小。钛板基体表面未发生局部腐蚀。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介绍了铝(Al)基牺牲阳极在青岛中港海鸥浮码头超期服役五年半的阴极保护情况。现场勘查结果发现少部分Al阳极是以"苞"状出现,暂命名为"阳极苞"。其外层为以苔藓虫(Bryozoa/Polyzoa)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生物硬壳,内层为白色膏状物,暂命名为"阳极泥"。对生物硬壳进行了生物鉴定,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测试其微观结构,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测定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该生物硬壳由复杂的有机混合物组成,并且具有微米级多孔结构;对"阳极泥"进行了酸碱性测定、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分析,结果表明"阳极泥"主要由铝的水合氧化物和污损生物的代谢产物及机体分解产物组成。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阳极苞"的形成过程及其对阴极保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于1989年9月开始,在山东省胜利油田胜利设计院化学研究室,对A3钢的保护参数进行研究。实验介质为现场采集的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含悬浮泥沙的新鲜海水。实验在动水(1.5m/s),静水和动静水交替三种模拟状态下进行。控制保护电位为-800,-900,-1000mV(Ag/AgCl),研究在上述状态下和不同电位下的保护度,最大冲击保护电流密度及稳定的保护电流密度。结果表明,在三种保护电位下,A3钢的保护度都在90%以上,可以达到防腐目的。在不同的模拟状态下,保护电流密度变化较大,其稳定值在动水状态下为2000-2500 mA/m2,在静水状态下为85 – 120 mA/m2,在动静水交替下为70 - 400 mA/m2。最大冲击保护电流密度(动水状态,保护电位为-1000 mV)接近30 A/m2。  相似文献   
27.
电连接模拟法十年腐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发海洋所需要的设施中,例如海上采油平台,海上输油码头,海底管线,海上观察测量仪器,海上运输船舶等大都使用钢材来制造。但是由于海水是一种强电介质溶液,使得钢材在海洋环境中遭受着严重腐蚀,这直接影响着海上设施的使用寿命。为了研究钢铁本身的耐腐蚀性能,腐蚀试验方法越来越被腐蚀工作者所重视。即用什么样的腐蚀试验方法来比较、评定所研制钢种的耐腐蚀性能是一项重要工作。室内的电化学测试及加速腐蚀试验等方法为海洋用钢的研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可以较快地对钢铁的耐腐蚀性能进行相对评定[16,20,21],但有些…  相似文献   
28.
海洋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士德 《海洋科学》1978,2(2):53-56
人们把金属腐蚀比作吃金属的老虎,这并不夸大,据国外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钢铁有三分之一因腐蚀而报废。美苏两国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铁都已达到四千万吨,其中完全不能作废铁回收的达一千万吨之多。由于腐蚀造成的严重事故不胜枚举,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是社会浪费中最大的一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腐蚀与防护,已逐渐摆脱了附属于电化学和冶金学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29.
应用移植埋片法(MD)对辽东湾海底泥中钢腐蚀的硏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洋开发事业的发展,海底钢铁设施日益增多,但这些设施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海底泥的腐蚀,而目前世界上对海底泥腐蚀性研究的报道不多,更无钢铁在海底泥中的腐蚀数据。国外曾对海泥的腐蚀性进行过因子分析(Roger,1980),但由于方法问题未解决而使研究未能深入。 海底泥和陆地土壤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泥沙石组成的不均匀体系,不同的是陆地土是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多项体系,而海底泥只有固、液两相组成。 本试验借助地质取样器,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情况下将其移植岸边进行埋片,再放回大海中,参与原海洋体系的循环,对钢在海底泥中腐蚀进行定量研究,这种海土腐蚀实验方法作者称之为“MD”海底泥腐蚀试验法(试验海土取自辽东湾9.84-41.4m深层海底)。  相似文献   
30.
海洋沉积物俗称海底土,海洋沉积物腐蚀学系海洋腐蚀科学中的新学科;一些资料表明,钢在海底土中的腐蚀程度要比在海水区、潮差区、飞溅区低(友野理平,1976;岡本刚,1977),这些资料(Schumacher,1979)是通过近海钢结构的观察和采用打入浅海中的试验钢桩取得的,但由于宏观电池的作用,它们不能反映单独埋在海土中钢的腐蚀情况。实际海士中的腐蚀是相当复杂的,由于这项研究难度高,耗资大,因而至今报道很少(Schmidt,198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底工程设计急需海底土的腐蚀资料,作者在确保海土结构不变的前题下,首创了“移植埋片法(MD)”,对3种海洋用钢在海土中的腐蚀电位和极化阻力进行了海上测量,为海洋沉积物腐蚀学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对海底钢铁工程的防腐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