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6篇
地球科学   18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31.
132.
比较在0、5、10、15、20、25、30(自然海水)、35、40、45、50等11个盐度梯度下,菊黄东方鲀(Takiugu flavidus)的受精卵发育和仔鱼生长情况,测定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1)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在盐度0~50范围内均可孵化,最适盐度20~25.盐度(x)与孵化时间(y)呈正相关关系,表达式为:y=0.345 x+141.1,R2=0.956.2)实验盐度范围内,菊黄东方鲀仔鱼SAI值为1.55~30.10.3)在盐度5~45条件下,仔鱼皆可存活,存活率为3%~27%.其中,在10~30盐度下存活率较高,为20%~27%.经15 d的培育,仔鱼平均全长为6.28~7.34 mm.低盐度对菊黄东方鲀仔鱼生长更有利,在15~20盐度条件下,仔鱼生长较好,最终平均全长为7.30~7.34 mm.4)根据SAI值和生长状况,仔鱼生长和存活的适宜生长盐度为10~30,最适盐度范围为15~20.  相似文献   
133.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晚始新-早渐新世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复杂,受珠三南断裂持续活动影响发育多期次、多点物源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具有纵向频繁叠置、横向非均质性强的复杂特点。由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研究入手,分析断裂活动时间和差异性对沉积格局、物源注入和储层展布的影响,从而与沉积内幕表现出的复杂性结合来分析垂向相序变化和平面储层展布规律,并开展低渗成因的定量化剖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优质储层和有利勘探区带的预测促进了本区油气新发现,也进一步提升了中深层的评价价值。研究得出,文昌B凹陷在文昌组发育两大物源体系,分别形成陡坡带以酸性喷出岩为母岩的扇三角洲和缓坡带以花岗岩为母岩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且后者受母岩类型差异、牵引流为主的沉积机制以及构造挤压应力变弱等因素影响储层物性明显偏好。恩平组纵向上可识别出4期扇三角洲,自下而上呈现多期朵叶体频繁迁移摆动迹象,其中沉积水动力条件和南断裂带差异活动是影响平面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厘定沉积机制和岩相变化为储层物性影响的先决条件这一认识背景下,最终确定以地震相差异与沉积相、岩相的细致对比分析为核心来多角度深入剖析沉积内幕与低渗成因机制应是适合本区中深层的技术体系,并进一步精准预测了"甜点"储层的探寻方向。而在此认识基础上的油气成藏条件再认识,能更成功地指导珠江口盆地西部油气勘探新层系的发现,坚定了文昌B凹陷中深层继续向北拓展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4.
东河铂钯矿化超基性岩脉位于扬子陆块北缘房县东河地区,铂钯矿体产于超基性岩辉石岩脉中.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该超基性岩脉结晶侵位年龄为433.2±2.9 Ma,属于早志留世.地球化学特征上,岩石具有较低含量的SiO_2(39.73%~47.46%,均值为41.41%)、中等偏低的Mg#(46.98~67.37)和高铝(11.25%~15.46%)的特征,整体上属于高铝质超基性岩类.微量和稀土元素方面,岩石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轻稀土富集和无明显的Eu正异常特征(ΣREE=59.59×10-6~375.02×10-6,(LaN/YbN)=3.94~19.13,δEu=0.93~1.13),所有岩石富集Rb、Ba、Sr、Nb、Ti等元素,亏损K、Hf、P等元素,且具有显著不同于地壳的不相容元素组成.Sr、Nd、Hf同位素研究表明,东河超基性岩具有低的(87 Sr/86 Sr)i(0.703 26~0.704 15),正的εNd(t)(4.37~5.27)和正的εHf(t)(7.29~10.26).综合研究表明:东河超基性岩来自亏损的岩石圈地幔源区,可能有富集岩石圈地幔组分的加入,原始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的混染不明显.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通过分析表明东河地区在早志留世应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拉张伸展的状态,研究区出露的两期超基性岩床(脉)为岩石圈处于拉张状态下大陆裂谷早期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5.
陈林  宋海斌  刘洪  宋洋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8):2056-2063
本文利用热导率、热容、热膨胀系数等参数随温度变化的经验表达式,在板块模型的基础上用隐式有限差分方法解非线性热传导方程,并利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底年龄与水深数据反演了大洋岩石圈厚度与底界温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大洋岩石圈的厚度在105 km左右,岩石圈底界温度在1450℃左右,这与Stein等用全球大量数据反演的结果一致.将变参数模型用到岩石圈拉张成盆的模拟中,结果表明当考虑岩石圈热参数随温度变化之后,预测的地表热沉降要大于常参数均匀伸展模型的预测量.由此我们指出:McKenzie的均匀伸展模型预测的初始沉降偏大而热沉降偏小,可能与该模型没有考虑热参数随深度(即温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6.
克拉通是稳定的大陆块体,形成于太古代,具有巨厚的岩石圈地幔根,其厚度多大于200 km.地幔热柱作用早期会显著减薄岩石圈地幔、降低岩石圈强度,现有地震和地幔捕虏体数据资料显示,克拉通经历过地幔柱作用后仍有超过150 km厚的稳定岩石圈地幔根,其岩石圈地幔根的主要物质成分是亏损的橄榄岩,岩石圈的强度仍旧保持高强度.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效应,如北美Slave克拉通和非洲南部Kaapvaal克拉通均经历了这一过程.本文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地幔柱作用前后岩石圈典型特征,并结合相应阶段的构造响应发现:稳定的克拉通在地幔柱的作用下岩石圈会发生强烈的改造,伴随地表岩浆活动和克拉通岩石圈的减薄和弱化;而后亏损的地幔柱熔融残余物会重新加厚和增强岩石圈地幔.岩浆岩记录的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塔里木岩石圈在二叠纪时期经历了严重的改造过程;而岩石圈深部结构的地震、地热和大地电磁资料显示,现今塔里木岩石圈厚度约为150 km.塔里木岩石圈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仍旧表现出刚性的特征,塔里木岩石圈的增厚与增强是塔里木早二叠世地幔柱作用的结果.文章最后讨论了塔里木岩石圈减薄到再增厚的过程,并提出初步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7.
邹书平  柯莉萍  黄钰  杨哲  曾勇  陈林 《气象科技》2024,52(1):90-103
本文选取了2017—2020年威宁县111个对流单体(35个冰雹云单体和76个雷雨云单体),着重分析了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在垂直指向上的分层结构特征,并结合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了对流云单体偏振参量和水凝物相态分布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威宁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典型特征量基本一致,对流单体生命史周期约为100 min,最大反射率因子主要位于与0 ℃层高度差±2.0 km的范围内;②当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强度从45 dBz发展到55 dBz以上时,冰雹云具有发展迅速且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冰雹大小则与强回波在融化层高度以上的扩展高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高度越高、冰雹越大;③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能够较好地反映降水粒子类型,基本符合粒子形状、大小和相态分布的特点,但应考虑降水相态粒子处于临界过渡区域的转化特点;④威宁多小冰雹主要与垂直风切变较弱、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不稳定能量偏低,且中小冰雹在下落过程中逐渐融化变小有关。  相似文献   
138.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季风与西风协同作用下,青藏高原在过去数千年中的年代际、百年时间尺度上存在南北相反的气候变化格局;但受限于青藏高原腹地缺少年代可靠的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千年时间尺度高原南北气候变化模态异同仍不明晰,更无从得知高原腹地湖泊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本研究聚焦高原腹地沱沱河上游的开放湖泊班德湖(34.239°N,92.099°E;4583 m a.s.l),基于长115 cm的BDH19A沉积物岩芯的植物残体AMS14C年代建立了可靠的年代框架,通过粒度、元素、矿物、自生碳酸盐及其碳、氧同位素、有机质含量和正构烷烃等多指标,重建了过去10 ka以来青藏高原中部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响应过程。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腹地在全新世以来表现出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控制下夏季风降水逐渐减少的季风模式,导致流域和湖泊生产力持续降低,区域风沙活动整体增强。在千年时间尺度上,10~8.7 ka高原中部夏季风降水量最大,加之可能由于植物覆盖度较高,流域径流侵蚀减弱,风沙活动减少;7.7~5.2 ka和4~2 ka夏季风降水维持...  相似文献   
139.
通过2根圆钢管普通混凝土柱与5根圆钢管钢渣混凝土柱在高轴压比下的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圆钢管钢渣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钢管壁厚、钢渣砂替代率和长细比对其破坏形态、滞回耗能能力、骨架曲线、延性及耗能、刚度退化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钢渣混凝土试件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钢管底部鼓曲的压弯破坏;所有试件滞回曲线饱满,无明显“捏缩”现象;高轴压比试件存在明显承载力突降现象,合理的径厚比(钢管直径/钢管壁厚)对高轴压比试件承载力突降有明显改善作用;低轴压比试件延性系数大于4.0,高轴压比试件延性系数介于1.57~3.76之间,轴压比增大,试件延性下降;试件破坏时等效粘滞阻尼系数ξeq介于0.259~0.437之间;建议采用《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51446-2021)或《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13-51-2010)计算地震作用下钢管钢渣混凝土柱压弯承载力,但高轴压比钢管钢渣混凝土柱计算结果需乘以折减系数0.8。  相似文献   
140.
传统的人影作业指挥模式受到通信、雷达观测局限等影响,导致催化剂播撒目标区的不确定性,造成作业效果不明显或无作业效果。构建以本站局地预警雷达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为支撑的县级人影业务系统,在本站X波段数字化天气雷达原有程序里增加距离、仰角、方位角、用弹量测算等作业参数,并将作业参数通过光纤传输到作业点的高炮、火箭信息化操作平台,实现高炮、火箭与雷达同步,实现一键操作、准确定位、定点播撒的防雹(增雨)作业,改变传统的人影作业指挥模式,构建以"大雷达预警、小雷达指挥"的人影作业指挥新模式,对提高科学指挥,提高防雹(增雨)作业效果,降低冰雹灾害带来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原山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