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1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形成过程及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等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构造背景、火成岩分布特征、平衡剖面的研究和热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以及参照碎屑矿物系数的时空展布特征, 证实了早中侏罗世的西北地区处在2次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 强烈挤压与碰撞(即羌塘块体和拉萨块体分别向北拼贴于欧亚板块南缘) 之间的相对松弛的弱伸展环境中, 焉耆盆地侏罗系原型性质为拉张背景下的坳陷盆地;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焉耆侏罗系盆地的形成机制以及后期构造作用对其进一步的改造, 其构造格局最终定型为具有前陆盆地的结构特征, 从而建立了其充填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2.
含煤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煤地质学和系统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含煤系统的概念。含煤系统的基本要素有:物源、聚煤环境、地下热流。有关的成煤作用包括:泥炭的原地堆积—异地搬运作用、地壳旋回运动所引起的埋藏作用和成煤阶段的热变质作用。这些基本要素和成煤作用必须在时间空间上相配置,才有可能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煤层。含煤系统在时间上可以分为物质来源子系统、物质堆积子系统、埋藏变质子系统。在空间上可以分为若干低一级的与此含煤系统特征相似的含煤子系统   相似文献   
13.
南堡凹陷为典型的陆相断陷湖盆,凹陷北部老爷庙地区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区。充分利用南堡凹陷岩心、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对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东营组三段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东三段为一完整的三级层序,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3种沉积体系类型。从低位体系域(LST)到高位体系域(HST),扇体展布范围呈现"大-小-大"的演化特点,扇三角洲沉积中心总体上由东向西迁移;区内构造活动对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演化的控制作用显著,同沉积断裂的活动性差异控制了扇体发育的规模和位置,构造坡折带控制着沉积相带纵向分异特征,构造古地貌单元的空间配置控制着沉积微相的规模和形态;在此基础上,在研究区内识别出梳状断裂式、转换带式、滚动背斜式和多级断阶式4种砂体空间分布样式,对该区沉积模式的建立和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准层序组格架下扇体的精细刻画对于揭示陆相断陷湖盆内部沉积充填演化历史、沉积与构造活动等的耦合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老油区的深入挖潜、细化勘探提供重要参考.利用岩心、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南堡凹陷高柳及四号构造带沙一段-东营组的扇体演化特征、扇体形态、结构和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空演化上,沙一段沉积期高柳地区扇体发育程度高,多位于中西部,到东营组沉积期4号构造带扇体发育规模逐渐增大.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为依据,可将发育扇体划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1)"外宽内窄",平原河道稳定多分支,前缘河口坝靠近平原,在边界断裂断陷强度高于湖盆中沉降速率的背景下形成;(2)"外窄内宽",平原河道少分支,河口坝数量多,单个规模小,在有逆牵引背斜区发育;(3)长条状,平原河道少分支,前缘河道不稳定,河口坝数量多,铺开面积大,在湖盆沉降速率高于边界断裂断陷速率背景下形成;(4)"鸟足状",平原河道稳定,前缘河道多分支,河口坝数量少,单个规模大,在边界断陷速率与湖盆沉降速率相当的背景下形成.构造古地貌的差异性对扇体形态、内部结构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逆冲推覆构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逆冲带内超压的反复积聚和释放,冲断活动表现为间歇式前展逆冲方式,且具有早期长周期低前展速率、晚期短周期高前展速率的特点,由此导致作用于前陆盆地的构造负载早期以垂向加载为主、晚期则以递进加载为主。库车坳陷下白垩统记录了一幕完整的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卡普沙良群和巴什基奇克组分别对应于逆冲期和构造宁静期,两者之间发生了地层几何形态的重大转变以及内部削截反射终止点的迁移。与早、晚期冲断活动特征对应,在前隆向前渊的斜坡带,卡普沙良群的下部和上部分别发育大套向逆冲带的前积反射和向克拉通方向的退积超覆反射。在紧邻造山带的前渊带,亚格列木组砾质粗碎屑沉积体标志着逆冲推覆的重新开始;巴西盖组三角洲体系的发育说明快速前展逆冲导致宽缓的楔顶带的形成;巴什基奇克组底部粗碎屑发育及其与巴西盖组之间沉积突变,反映为宁静期岩石圈强烈回弹的结果。最终,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的逆冲期可细分为初始逆冲、?冲、前展逆冲、逆冲减弱—停滞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