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8篇
地球科学   166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对大别山中生代主簿源、天柱山和团岭中酸性岩浆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全岩和单矿物的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富钾的中酸性侵入岩表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P和Ti)负异常,与围岩片麻岩之间具有类似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和初始Sr-Nd-Ph同位素组成。锆石U-Pb年龄指示了早白垩世(121~131Ma)的岩浆结晶年龄。通过CL照相和SHRIMP定年在某些锆石颗粒中发现了老的继承核,年龄分别为742~815Ma和222Ma。这些新元古代和三叠纪核年龄分别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火成岩原岩年龄和超高压变质年龄一致。尽管石英和锆石具有较小的δ~(18)O值变化范围(石英:6.30‰~8.66‰,锆石:4.14‰~6.11‰),全岩和其它单矿物氧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大(全岩:0.07‰~7.13‰,钾长石:0.55‰~7.40‰,斜长石:-4.88‰~6.96‰),大多数锆石具有与正常地幔锆石(5.3±0.3‰)一致的δ~(18)O值。大多数样品的石英-锆石之间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分馏,而其它矿物(如,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与锆石之间则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氧同位素不平衡分馏,指示它们受到了岩浆期后亚固相水-岩相互作用的扰动。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别山中生代中性岩起源于加厚基性下地壳的脱水部分熔融,在岩浆侵位过程中伴随有结晶分异作用;而花岗岩则起源于与北大别TTG正片麻岩具有相似化学组成的中性地壳的部分熔融。因此,大别山中生代中酸性岩岩浆源区是三叠纪扬子陆块俯冲产生的加厚地壳,形成机制可能与早白垩世地幔超柱事件热扰动所引起的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92.
郯庐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40Ar/^39Ar定年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首次报导苏鲁造山带西缘新发现的北东向郯庐高压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剪切带糜棱岩中长石与石英皆广泛发生了动态重结晶,其重结晶型式指示变形温度高达600~700℃。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的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指示为多硅白云母,所计算的形成压力为1.03~1.45 GPa,表明形成于地壳底部的高压榴辉岩相环境。工作中对剪切带糜棱岩中6个多硅白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测年,其中2个超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多硅白云母分别给出了209.9±1.5Ma 和214.3±1.4Ma(皆晚三叠世)的~(40)Ar/~(39)Ar 坪年龄,指示了左旋走滑的冷却年龄。这些年龄值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已有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 年龄基本一致,表明郯庐断裂带形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在这两个板块碰撞中郯庐断裂带是以陆内左旋变换断层的型式出现的,从而将大别与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左行错开。  相似文献   
93.
使用交换树脂TRU Spec同时分离REE、U、Th、Pb及其他的元素,然后用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Pb并用萃淋树脂分离纯化Sm和Nd,Sm、Nd、U和Pb的定量测定借助同位素稀释法,Th的定量测定则用ICP-MS分析,Nd和Pb同位素组成分析用质谱法(TIMS),从而实现独居石U-Th-Pb-Sm-Nd联合定年。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同一样品上,同时得到U-Th-Pb和Sm-Nd同位素年龄记录。白云鄂博矿床白云石型稀土矿石中12个单颗粒独居石的U-Th-Pb-Sm-Nd同位素联合定年给出Sm-Nd等时线年龄为1008±320 Ma,其中8个独居石的Th-Pb等时线年龄为1231±200 Ma,此二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似。在同一组独居石样品上得到一致的Th-Pb与Sm-Nd的中元古年龄,表明白云鄂博在中元古代的稀土成矿作用是可能的。本文独居石的Th-Pb 和Sm-Nd年龄与以前报道的独居石加里东期Th-Pb年龄差别很大,此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4.
西北太平洋岛弧系列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北太平洋岛弧系列中的各岛弧(除马里亚纳岛弧为洋壳型弧外)均由陆壳型弧和洋壳型弧组成,并且左端与大陆相连,右端被后形成的岛弧所截。整个岛弧系列,从中生代末期开始发育至今,由北向南依次发展,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95.
北大别片麻岩的超高压变质证据——来自锆石提供的信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北大别片麻岩锆石中矿物包体及年代学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了北大别片麻岩的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结合阴极发光图像和同位素定年,片麻岩锆石中矿物包体组合至少可分出三期:(1)原岩岩浆矿物组合,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和磷灰石;(2)超高压变质矿物组合,即金刚石、石榴子石和金红石等;(3)麻粒岩相退变质矿物组合,如透辉石等。其中,金刚石和石榴子石主要以包体形式被包裹于透辉石中,而透辉石是北大别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形成的代表性矿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北大别片麻岩的峰期变质时代和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分别为218±3Ma和199±10Ma。这些证明北大别片麻岩,如同其中的榴辉岩一样,经过了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6.
大别山北部卢镇关杂岩的Pb同位素特征及大地构造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b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卢镇关杂岩中花岗片麻岩的^204Pb为1.366%~1.392%(平均为1.381%)、^206Pb/^204Pb为17.083~17.874(平均为17.463)和^204Pb/^204Pb为38.161~38.794(平均为38.438);斜长角闪岩的^204Pb为1.386%~1.412%(平均1.400%),其^206Pb/^204Pb为17.001~17.492(平均17.227)和^208Pb/^204Pb37.390~38.151(平均37.713)。二者的总平均为:^204Pb1.389%,^204Pb/^204Pb17.362,^208Pb/^204Pb38.127。与北部杂岩带和南部超高压变质带比较,卢镇关杂岩明显类似于南部超高压变质带的Ph同位素组成即表现为贫非放射成因铅和富集放射成因铅,表明它们应属于扬子大陆板块的一部分。考虑到北部杂岩带在地壳结构上应位于南部超高压带之下,以及北大别正片麻岩具有中、下地壳性质而南大别花岗片麻岩则具有上地壳特征。因此,卢镇关杂岩也应属于扬子大陆的上地壳,华北与扬子两个陆块之间的缝合线应在卢镇关杂岩以北。但是,由于在北淮阳带中一直未发现榴辉岩或榴辉岩相岩石等高压一超高压岩石以及有关印支期变质作用记录,说明至少卢镇关杂岩在印支期未卷入深俯冲,大别山的印支期俯冲带应位于卢镇关杂岩的南侧即磨子潭晓天断裂附近,大别山印支期深俯冲应属于扬子板块的陆内俯冲。  相似文献   
97.
Usingalarge3Dcelautomationmodeltosimulateenergyfrequency,spaceandtimedistributionofearthquakesCHANGHAILIU(刘长海)JUNCHEN(陈军)...  相似文献   
98.
On 12 May 2008, about one year ago,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MS8.0, MW7.9) struck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west China, its vast energy swept  相似文献   
99.
Since the mid-late Eocene, North China has been subjected to extensional stres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ns. The dynamic origin of this crustal extension has long been an issue of debat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kinematic analyses of faults obtained from two seperated areas in North China. In the Weihe graben situated on the southernmost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analyses of fault kinematics were coupled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basin's subsidence history. Three successive extensional tectonic phases accompaning the basin'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The Palaeogene extension was oriented in a WNW-ESE direction; the Neogene extension in a NE-SW direction and the Pliocene-Quaternary extension in a NW-SE direction. Such changes have also been recorded by fault kinematics along the southern Tanlu fault zone. This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three successive sets of fault striations indicating normal dip slip resulting from NW-SE extension, then left-  相似文献   
100.
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的水:"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的信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大别山典型产地榴辉岩中石榴子石和绿辉石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观察表明,石榴子石和绿辉石中都含育一定量的结构水,以OH-形式赋存。石榴子石中的水含量(H2O,wt)多为(200-1000)×10-6,可高达2200×10-6;绿辉石中的水含量相对高一些,多在500×10-6以上,最高可达3000×10-6;UHP榴辉岩的全岩水含量可高达10000×10-6。绿辉石的δD值为-67‰--110‰。矿物中的水含量和δD值都存在小尺度(同一样品不同颗粒间以及不同样品之间)的不均一性,这不仅表明超高压变质过程中自由流体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而且说明板块的俯冲和折返都是十分快速的。"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的结构水含量和分布特征不仅可以示踪大陆深俯冲过程中流体的演化,还可以提供有意义的深俯冲过程的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