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工业技术   1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22.
根据钻井资料,分析了鲁卜哈里盆地志留系底部热页岩在盆地内的发育状况。对岩心、岩屑样品进行了TOC测定、热解分析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认为热页岩演化已达成熟—高成熟阶段,有的甚至是过成熟阶段。对样品干酪根、沥青“A”及其族组分的碳同位素分析,确定了有机质类型为II型。利用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对3口探井进行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度史模拟,并对对外合作区块热页岩进行成熟度演化史模拟,认为该区块志留系底部热页岩由深凹至东部斜坡各阶段的演化时间依次变晚,凹陷区热页岩在早二叠世均已进入成熟演化阶段;而东部斜坡热页岩于早三叠世末—晚侏罗世末期才进入成熟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3.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沉积物的搬运过程和环境条件控制着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根据矿物学、岩石组构、生物组成及沉积构造的不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黏土质页岩、灰质页岩、含介壳灰岩泥质/泥灰岩、粉砂岩-细砂岩和斑脱岩。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并不是一直在低能的水动力条件下以悬浮的形式沉积,大量硅质生物化石、具粒序特征的生物碎屑、粉砂纹层、透镜状层理及沙纹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表明,还存在生物沉积、风暴沉积和底流沉积作用。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部硅质页岩形成于贫氧/缺氧环境,富含有机质;随后海平面逐渐下降,同时受到底流的影响,岩相类型向粉砂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转变,贫氧/缺氧环境受到破坏,有机质的保存条件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24.
对下扬子区黄桥、句容地区烃源岩氯仿沥青"A"及原油族组成、全油及其族组分碳同位素、原油甾萜烷生标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原油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黄桥地区龙潭组致密砂岩中原油主要源自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中二叠统孤峰组有机质类型属混合型的泥质烃源岩;句容地区龙潭组、青龙组、葛村组产层中原油组成特征相似,除源自青龙组、龙潭组、孤峰组烃源岩外,大隆组、栖霞组烃源岩的贡献大于黄桥地区。龙潭组煤及有机质类型属腐殖型的泥质烃源岩对成藏基本没贡献。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四川盆地含硫天然气中H2S、噻吩、硫醇和氧硫化碳等硫化合物的分析测试,认为四川盆地天然气中H2S来源于原油裂解和TSR,高H2S含量(大于5%)主要是由TSR后期改造造成的。噻吩是烃类在热力作用下分解而形成的,与干酪根类型和TSR后期改造关系不明显。噻吩热稳定性好,在高温度气藏中仍能有效保存。凝析气藏中,大量硫醇类化合物则主要通过热力或热催化作用以及TSR改造形成,而高含H2S(大于15%)可能会抑制硫醇类化合物的形成或者硫醇化合物在高演化条件下发生热分解。氧硫化碳(COS)的形成不同于噻吩和硫醇,主要是SO2在镧催化作用下形成的,且COS可能是H2S形成过程中伴随的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26.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传统方法较多,但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的取得均受到了较多限制,所以难以真实反映地层缺失的原因。波动分析则是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的原理,由残余地层地质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建立波动方程,寻找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周期波,判断沉积缺失的原因及缺失量。使用波动分析法,首先要尽可能均匀选择研究区,在原始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岩性厚度剖面转化为岩性时间剖面,最后绘制沉积速率曲线,恢复地层剥蚀量。三水盆地华涌组应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为渐新世晚期及新第三纪有过沉积,只是沉积后又被剥蚀殆尽,致使现今无地层记录。现今所见的三水盆地边界,实际上是在 39Ma以后不同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27.
塔西南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与勘探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塔西南前陆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在剖面上呈向北抬升的箕状结构。塔西南前陆盆地具有多套生油层、多套储盖组合和多种圈闭类型。不同勘探时期多种方法计算塔西南前陆盆地资源量在60×108t左右。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策略应该是:对昆仑山前构造重新钻探并测试;在麦盖提斜坡积极寻找圈闭;对与巴楚隆起过渡的断裂带在钻探的同时应注意该区油气运聚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8.
深盆气成藏条件及其内部特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盆气藏概念的提出和成藏机理研究的突破,尤其是这类气藏通常所蕴聚的巨大天然气储量,引起了中外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深盆气藏是一类在成藏机制、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上甚为特殊的非常规类型。深盆气藏的形成以低孔、低渗性致密储层的存在为发育条件,以流体倒置和异常地层压力分布为表现特征,在平面和剖面上表现出了一系列特殊性。本文对深盆气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讨论,期望对我国的深盆气藏勘探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我国南方王村上寒武统大型古油藏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南方扬子地区野外石油地质考察,首次在上寒武统追屯组中发现王村大型古油藏。该古油藏位于江南雪峰隆起西北缘,呈北东向展布;油藏分布面积约100 km2,沥青富集厚度约60 m,且在追屯组顶部发育2层累计厚度达15.6 m左右的砂糖状油浸白云岩。沥青产状多以网状、浸染状、晶间孔型、溶洞型、裂缝型赋存;储层岩性为浅滩相的结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与古岩溶角砾状白云岩。根据断层带内捕获的含沥青角砾和与断面平行的含沥青白云质灰岩透镜体等现象,表明该古油藏后期遭受了强烈的构造破坏,形成现今残余古油藏。  相似文献   
30.
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灰岩具有典型的埋藏溶蚀特征,埋藏溶蚀形成的次生溶蚀孔隙是塔河油田南部斜坡地区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根据溶蚀孔的形态和溶蚀流体的来源,将埋藏溶蚀作用进一步划分为自源溶蚀作用和他源溶蚀作用两种类型。自源溶蚀作用的溶蚀流体来自灰岩内部,其侵蚀性成分为灰岩本身所含的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有机酸、CO2、H2S等酸性物质。由于灰岩自身所含的有机质数量少,生成的酸性物质也非常有限,所以自源溶蚀作用非常弱,只能在有机质所在位置溶蚀产生一些微小的、近圆形的、彼此孤立的溶蚀孔,是一种原位的溶蚀作用。他源溶蚀作用的溶蚀流体来自灰岩之外的烃源岩,其侵蚀性成分为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所产生的有机酸、CO2、H2S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随含油气流体沿着断裂、裂缝、不整合面、缝合线等通道运移而来。他源溶蚀作用形成相对较大的溶蚀孔隙,且孔隙之间连通性好。最后给出了这两种埋藏溶蚀作用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