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工业技术   1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通过电化学分析和盐雾腐蚀试验,对镁合金微弧氧化和黑色化学氧化后表面膜的耐蚀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镁合金经过微弧氧化和黑色化学氧化后,耐蚀性能均有提高,但是黑色化学氧化后镁合金的耐蚀性提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2.
ZM5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体系中微弧氧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脉冲交流电源在多种电解液中对ZM 5镁合金进行微弧氧化表面改性处理.结果表明:ZM 5镁合金能够在硅酸钠、磷酸钠、铝酸钠三种溶液体系中进行微弧氧化处理;三种溶液中制备的氧化膜耐蚀性差异明显.其中,硅酸钠溶液中制备的氧化膜耐蚀性最佳;硅酸钠溶液中所形成的微弧氧化膜主要组分是Mg2 SiO4相.  相似文献   
133.
热处理对镍基合金G3耐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产商用镍基耐蚀合金G3,采用TEM、SEM等方法研究固溶时效对合金微观组织及析出相的影响;进而利用高温高压釜的挂片试验,分析组织变化以及析出相对材料在H2S/CO2共存的井下水中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镍基合金的固溶温度应低于1150℃,以避免合金晶粒过大。随时效温度的提高,晶界析出的M23C6碳化物增多,并在晶内形成M6C片状碳化物。析出相的形成导致镍基合金的点蚀加剧,由于碳化铬在晶界上析出而导致的贫铬是引发点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4.
采用粉末包埋法在P110钢表面制备渗铬层;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渗铬层的显微组织、相组成和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通过无润滑条件下的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渗铬处理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铬层组织均匀、连续、致密,厚约35μm,表现出明显的沉积+扩散的分布特征;渗层主要由Cr_(23)C_6、Cr_7C_3(Cr,Fe)_7C_3和α-(Cr,Fe)等相组成,渗层表面硬度值达到2102 HK0.025;渗铬试样的磨损质量损失仅为基材的1/10,耐磨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5.
NdFeB合金表面激光非晶化的改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发勤  关丽 《材料导报》2003,17(3):16-19
对NdFeB永磁合金表面非晶镀(涂)覆层的设计原则、成分设计、沉积方法及非晶镀(涂)覆层的形成条件和可行性研究了理论分析及探讨,提出了NdFeB永磁合金表面激光非晶化改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6.
为改善TC21钛合金表面微弧氧化(micro arc oxidation,MAO)涂层的微观结构致密性和耐磨性能,对MAO涂层进行了激光重熔改性,并对重熔后涂层的微观结构、成分、相组成以及硬度、摩擦磨损性能等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显示,重熔MAO涂层由重熔外层、重熔内层和热影响层3层结构组成,其中外层和内层主要由Al2TiO5、rutile-TiO2和α-Al2O3组成,热影响层由α-Ti和β-Ti转变组织组成,重熔MAO涂层的硬度显著增大。在摩擦磨损实验中,重熔MAO涂层摩擦系数低于MAO涂层和TC21钛合金基体,其磨损机制以粘着磨损为主,并伴有轻微的磨粒磨损。激光重熔MAO涂层显著提高了TC21钛合金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37.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库,对1985-2012年涉及高温合金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进行检索,从技术和竞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高温合金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合金制备和加工工艺的研究较多,中国专利申请量所占份额较大,国内申请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主要申请人的研发能力和研发重点进行解析,为国内高温合金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