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通过显微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压汞分析、等温吸附等多项实验测试分析,以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页岩含气性等为重点,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的成藏条件与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以浅水-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沉积厚度一般在50~300 m;有机碳含量在1.5%以上,有机质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富有机质页岩脆性矿物丰富、粘土矿物演化程度高,以伊利石稳定矿物为主,不含蒙脱石;多种孔隙类型及裂缝发育,可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良好储集空间;富有机质页岩含气量达到了页岩气商业开发下限2.0 m3/t。综合各种成藏条件,认为资阳-自贡一带、黔北和渝东南-湘鄂西地区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2.
以钻井岩心资料为主,结合野外露头剖面和地震剖面资料,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界面及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确立了该区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建立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将该区中二叠统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SQ1-SQ5),平均延时约4Ma。盆地在该时期为稳定的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处于盆地的发育成熟阶段。各层序厚度呈逐步增加趋势,SQ4期沉积厚度最大。层序样式以TSTHST为主,体现盆地层序期内一个缓慢海进—快速海退的过程。从SQ4—HST期开始盆地上升接受剥蚀,至SQ5期剥蚀面积达最大,可延伸至盆地中部。  相似文献   
23.
八面河面南区储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细砂岩、粉砂岩砂体 ,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储层物性最好 ,非均质较弱 ,河口砂微相坝砂体储层物性较好 ,非均质最弱 ,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砂体物性较差 ,非均质性较强 ,通过综合评价认为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砂体是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 ,而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微相砂体有利于油气运移 ,但不利于油气保存 ,因此不是研究区主要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24.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滩相带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分析层序地层与同位素组成的响应特征及礁滩发育模式,可为该区礁滩勘探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通过对城口-鄂西海槽边缘带典型露头剖面观察及层序地层分析,结合长兴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对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及同一区域内礁滩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将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四级层序,层序格架内碳同位素与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良好响应关系。不同沉积相带其礁滩发育模式具有明显差异,迎风一侧的盘龙洞剖面处于最高能台缘相带,礁滩最为发育,云化作用明显,储层发育;背风一侧、同属于台缘带的羊鼓洞剖面,礁滩发育次之,云化作用较弱;而处于开阔台地的渡口剖面,只发育台内颗粒滩沉积,储层不发育。   相似文献   
25.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标志、测录井标志以及不整合等层序界面标志的基础上,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了沉积相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进而圈定了各层序时期平面沉积相边界,并编制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各体系域内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一套较浅水的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等4种相类型。雷口坡期受到早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部呈现东高西低、大隆大凹的沉积格局。地壳抬升作用使得部分地层遭受长期暴露剥蚀作用并在顶部形成风化壳,致雷口坡组顶部部分地层缺失。以沉积相划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为依据,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盆地中部古隆起及其周缘白云岩坪和西北部绵竹-剑阁隆起的台缘滩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有效的储盖组合特征,为盆地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因而成为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最为有力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6.
鄂尔多斯盆地安五地区长6油层组重矿物组合类型的分布及其变化具有分带性,由北东向南西方向依次分布次稳定重矿物带、次稳定重矿物 稳定矿物带和稳定矿物带。石英阴极发光特征表明物源母岩为中一低级变质岩系,说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东部吕粱山区和大青山区。研究区长。油层组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河道间5个微相,局部发育滨浅湖亚相。  相似文献   
27.
库木库里盆地介于祁漫塔格山与东昆仑阿尔喀山之间,该盆地主要为第三系沉积,厚度大于7000m.盆地呈三角形,西端最宽处约255km,总面积约1.6×104km2.从盆地构造特征、沉积相、烃源岩以及储盖条件对盆地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盆地含油远景进行了基本评价.研究表明,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在中央隆起带两侧,其次为大向斜的北翼和南翼.鉴于此,按照油气富集的重要性,可将盆地含油气远景区划分为3个带,即北部油气聚集带、南部油气聚集带和碱土梁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28.
四川盆地茅口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储集层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露头、钻井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识别出局部暴露不整合和淹没不整合2种层序界面,据此将茅口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平均延时3.3 Ma。以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层序格架内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四川盆地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结果表明茅口期四川盆地以浅水型碳酸盐岩开阔台地沉积为主,发育浅水开阔台地、较深水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和台地前缘斜坡等沉积相带。物性分析表明浅滩相亮晶颗粒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经白云石化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改造后储集物性更好,因而白云岩储集层、古岩溶储集层和浅滩储集层组成了茅口组主要的储集层类型。层序格架内储集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高位体系域储集层相对发育,尤以层序2-HST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南部形成的浅滩沉积区和层序3的古岩溶发育区最为有利,是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域。图10参18  相似文献   
29.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的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微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为陆相沉积,有争议的平湖组上部为陆相沉积,中下部为海相沉积,宝石组为陆相沉积,并推断古近系为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30.
碳、氧同位素是碳酸盐岩研究的重要地化指标之一,在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成岩作用影响及进行地层对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川东北地区野外剖面考察、岩石薄片鉴定和微量元素分析,结合长兴组-飞仙关组241件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建立同位素演化曲线,重点对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进行区域性对比分析,进一步对其地质意义进行试验性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长兴期碳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可与层序内部体系域进行良好对应,该时期氧同位素组成呈相对稳定趋势;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氧同位素值均发生强烈负漂移,达到最低值;进入飞仙关期后碳同位素值进入低幅波动的恢复阶段,在飞四段内部达到极大值后降低,氧同位素组成在飞仙关期也较为稳定。碳、氧同位素值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发生强烈负漂移可能与甲烷释放及火山喷发事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