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工业技术   17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采煤工作面粉尘颗粒运动的动力学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工作面流场中粉尘颗粒的受力状态,采用Lagrange方法研究了单个尘粒在风流中的运动,导出了描述颗粒运动的微分方程(组),得到了尘粒在铅垂和水平两个方向的运动特征及粉尘颗粒的运动轨迹。这种研究尘粒“宏观” 运动的方法,将为粉尘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2.
采用低渗透砂岩岩心进行实际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渗吸实验,分析低渗透砂岩注水吞吐过程中的渗吸规律,并与常温常压渗吸实验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常温常压渗吸效率为18%~24%,平均为21%;前6 h岩心渗吸速率最快,为0.8~1.7 %/h。实际地层温度压力条件渗吸效率为24%~31%,平均为27%;第1轮次渗吸速率最快,为2.6~3.6 %/h。与常温常压渗吸相比,实际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能提升渗吸效率5%~7%,渗吸速率也明显高于常温常压渗吸,分析认为实际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可增加渗吸动力、减小渗吸阻力,更有利于发生油水置换。建立了渗吸深度理论计算模型,得出岩心渗吸波及的深度为0.25~0.63 cm,认为前期快速渗吸阶段进入的深度属于厘米级范围,渗吸深度随渗吸效率的增加而增加。综合研究认为,提高地层压力和进行大面积压裂可有效提高渗吸效率。  相似文献   
93.
本文着重介绍旁路式自动控制水平煤仓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使读者对该项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另外对该煤仓的使用条件作了概述,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4.
CO2驱油是常规油藏提高采收率有效方法。为了分析研究在特低渗储层注CO2的适应性及作用规律,分析研究了注入CO2后原油体系相态变化特征,通过建立岩心尺度的基质裂缝基本渗流单元模型,研究不同吞吐介质CO2,N2和H2O在单簇缝中的渗流规律,定性表征CO2在扩散效应、降黏作用、改善流动性以及抽提富集作用中区别于其他2种介质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CO2扩散效应作用体现在基质网格中摩尔分数分布差别,最大相差约10%;CO2降黏和改善油相渗透率作用明显,在相同注入压力下CO2注入性弱于N2优于H2O;经过5轮次吞吐后注CO2采出程度为23%,注H2O为20%,注N2约为18%,这为特低渗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
在石油的开采中,CO2混相驱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在气驱的过程中达到混相.针对吉林油田黑59区块低孔低渗油藏,开展了注气驱油效率细管实验.通过多组细管实验,研究了吉林油田油藏在不同注入压力和气体组成下注入气的驱油效率,分析了注入压力和注入气组成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注入压力对驱油效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6.
原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测定与模型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坤  杨胜来  刘盼 《断块油气田》2014,21(6):775-778
温度、压力及组成的改变均会造成原油中沥青质产生沉淀,导致储层伤害和井筒堵塞。文中通过自主研制的固相沉淀激光探测系统,用透光率法首次测定了伊朗南阿油田原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同时利用Nghiem等建立的沥青质沉淀预测的热力学模型对油样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进行计算,并与实验结果拟合。结果表明:利用透光率法测定该油田油样,在44,80,123℃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点分别为42.8,39.7,35.2 MPa;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随着温度的升高,在井筒温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误差不超过15%,所以利用Nghiem模型对原油沥青质的初始沉淀压力进行预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7.
压裂充填防砂技术是出砂气藏防砂的有效技术,其中支撑剂选择是关键,而相对渗透率又是支撑剂性能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气驱水非稳态室内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支撑剂(石英砂和树脂砂)的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石英砂和树脂砂这两种支撑剂的相对渗透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初始水相相对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等渗点下含水饱和度以及束缚水下的气相相对渗透率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气藏的储层物性情况,选取合理的、效果最佳的、适合气藏开采的支撑剂。  相似文献   
98.
稠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油藏相对渗透率是油田开发设计和分析的一个重要地层参数,实验室中常通过分析岩心非稳态驱替数据获得.文中通过不同的实验温度、束缚水饱和度,以及不同的驱替方式、CaCO3沉积研究稠油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温度、束缚水饱和度、驱替方式对稠油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状、等渗点、残余油饱和度,以及残余油饱和度对...  相似文献   
99.
非稳态法测定稠油油藏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更好地了解稠油油藏的开发特点,针对实际油藏地质特点和流体性质特征,通过室内实验,用水驱油非稳态法测定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用JBN经验公式法进行计算,采用对数对其进行拟合与回归计算,做出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而得出实验结果。结果表明,两相渗流区比较大,残余油饱和度比较高,水相渗透率相对比较低,等渗点饱和度大于50%。通过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可判断此油藏的润湿性,此稠油油藏为弱亲水油藏。在水驱油过程中,见水时间较早,见水时压差为0.72,突破时所对应的采收率还不到30%,最终采收采收率较低。此研究能为提高采收率技术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以后相关润湿性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相渗曲线来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00.
在一定条件下,NaNO2/NH4Cl化学体系可反应生成大量的热和N2,向高黏低渗油藏注入该体系,可提高油藏温度,降低原油黏度,减少有机堵塞。但影响该生热体系放热速率的因素复杂,文中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影响NaNO2/NH4Cl化学生热体系的温度峰值、压力峰值、达到温度峰值的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直观分析和极差分析,得到影响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其次是pH值,最后是初始反应温度;影响到达温度峰值时间的主要因素是pH值,其次是初始反应温度,最后是反应物浓度;优选了适合该生热体系在油层热化学升温过程中各物质的最佳组合方案,并利用该组合方案,对高黏低渗油藏进行了室内驱油物理模拟试验。试验证明:该生热体系与60℃水驱相比,驱油效率提高了19.082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