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工业技术   14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以石油磺酸盐萃取物为标样测定石油磺酸盐有效物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两相滴定法,以石油磺酸盐萃取物为标准样品,绘制标准工作曲线,测定驱油用石油磺酸盐中有效物的含量.实验表明,测定结果非常接近萃取法结果,和SDS法比较,大大提高了精确度和测定速度.该法可检测相同工艺和相同原料油生产的不同批次石油磺酸盐样品,特别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应用过程的实时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82.
为保持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油气开发领域在常规油气藏维持产量进行剩余油挖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致密油藏地质勘探资源储量高,但储层条件差,油水关系复杂制约着其大规模高效开发.虽然我国已经在低渗-超低渗油藏的开发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致密油藏无论从开发规模还是理论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借鉴和开展适用于致密油藏的开发方法与渗流机理研究.本文首先概述了致密油藏的资源分布、地质特点与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致密油藏开发方法并抽提了4类基本科学问题,围绕基本科学问题系统论述了相应的流动规律以及数学模型理论研究进展,并针对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为促进我国致密油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胜利油田自主研发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冷采洗油剂经多年现场应用,取得了实际增产效果,但对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不足。基于储层岩石润湿性不均一的情况下,利用微观可视化装置,在润湿性不同的模型中,对冷采洗油剂驱油的微观渗流机理进行研究,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对微观剩余油的驱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孔隙介质特定的条件下,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是对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增大油水流度比和乳化剥离相结合的作用,以及驱替过程中波及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84.
多孔介质内高含蜡凝析气-液-固相变热力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高压且高含蜡的深层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多孔介质的界面效应对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尤其是对析蜡量具有重要影响.在基本的凝析气三相相变热力学模型基础上,考虑毛管力和吸附作用的影响,首次建立了包含毛管力和吸附的四相闪蒸热力学模型.使用此模型对某一凝析气体系进行了析蜡量计算,并用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多孔介质内气-液-固相变的基本规律,多孔介质的界面效应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85.
单分散介孔氧化硅微球的粒径可控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性醇-水体系中,采用月桂胺(DDA)为导向剂,通过调整反应物组分的剂量比,研究了具有蠕虫状介孔的单分散氧化硅微球粒径可调控行为。实验表明,当月桂胺与正硅酸乙酯的摩尔比为0.4,正硅酸乙酯的浓度范围在0.138~0.248mol/L之间,改变水/醇比例,可以实现微球粒径在50nm~1μm之间的调控。该方法简单易行,制备得到的微球尺寸均匀,单分散性好,BJH孔径在1.4nm左右。粒径可控的单分散介孔氧化硅微球,通过表面有机化修饰,可以成为改变流体流变行为的优秀添加介质。  相似文献   
86.
化学剂吞吐稠油油藏组分模型模拟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根据室内物理模拟结果.建立化学剂吞吐稠油的渗流数学模拟和理论.研制了适合化学剂吞吐稠油油藏的三维两相五组分模型模拟器。目的提高稠油油田冷采加化学剂吞吐开采效果。结果化学剂吞吐浓度为3000mg/L,注入段塞尺寸等于0.02PV或0.03PV时,驱油效果较好。单井吞吐可采用0.03PV、吞吐99d的方案;五点井网采用吞吐井注入0.02PV、吞吐69d的方案。玉东1井组采用网格布井开发.即布井1~25口(五点或反九点)、吞吐井4~15口。结论稠油油田冷采加化学剂吞吐开采所建立的渗流数学模型理论和方法.反映了化学剂吞吐稠油渗流的过程及物理化学作用关系.是一个实用的组分模型.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说明了玉东1井采用化学剂吞吐驱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
大港油田港西四区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港油田港四区非均质性严重、水窜现象明显,聚合物驱油利用率仍雷提高。根据这些特点,应用先进的交联聚全程 物防窜驱动渗流理论,考虑实验地质、开发现状,建立选择防窜井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优化的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方案,确定了各种因素对防窜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88.
油藏渗流反问题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渗流反问题历史发展角度。对油藏先验模型的建立,敏感系数的导出,后验概率密度函数的抽样。油藏不确定性预测进行了综合评述。重点讨论了油藏动静态信息的结合改善反问题解的适定性,指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9.
本文利用先进的物理模拟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针对交联聚合物防窜开采剩余油基本规律和改善单纯聚合物驱和水驱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交联聚合物防窜的基本原理,特点和方法,总结了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的机理和渗流规律,给出了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关系,指出了水驱,聚合物驱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交联聚合物防窜改善单纯聚合物油开采剩余油的特点。  相似文献   
90.
中国的页岩气田属于非常规气藏,采用体积压裂工程技术才可以实现有效开采。不过,页岩储层与一般储层的性质不同,纳米级孔隙大量分布,其孔隙和渗透率十分微小,同时还分布有微裂缝,气体在其中的流动具有解吸、扩散、滑脱和渗流等多种微观机理,并且呈现出基质?微裂缝?人工裂缝的跨尺度多流态流动。常规的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并不适用于页岩气藏,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建立页岩气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才能实现我国页岩气藏的高效地开发。从页岩气流动的基本规律出发,总结了页岩气流动的多流态?多尺度?多场耦合输运机理和渗流规律,归纳了考虑解吸?扩散?滑移?渗流的多尺度非线性渗流统一方程,给出了多尺度全流态图版。通过页岩气多级压裂水平井多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多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形成页岩气藏流场区域储量动用与开发动态变化规律,针对我国页岩气特点构建了页岩气产量递减模型。基于上述理论提出了开发设计方法,提出了我国储层分级评价及优选目标评价方法,并且建立了适合我国储层的分级评价及优选目标方法与指标,对中国页岩气压裂开发工艺适应性技术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页岩气高效开发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我国页岩气理论和技术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