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4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根据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地区上二叠统芦草沟、红雁池组储集岩特点,总结分析了砂砾岩裂缝型储层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以岩心裂缝型储层描述资料为基础,对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进行特殊处理,突出裂缝型储层所引起的电导率异常,处理结果表明具有高电阻率背詈的砂砾岩致密储集层,裂缝型储层段电导率异常特征明显,能够有效指示裂缝储层发育段,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岩心描述资料,对该区裂缝型储层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2.
针对江汉盆地古新世新沟嘴组砂岩储层具有中孔中渗-低孔低渗的特点,采用压汞、铸体薄片及物性分析等技术,以试油产量为依据,对孔隙结构类型进行了划分,揭示了砂岩储层各类孔隙结构与产油潜力的内在联系,指出喉道的大小是控制油层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为该区储层储集性能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3.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北部于奇探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探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综合研究了于奇探区哈拉哈塘组和阿克库勒组碎屑岩的油气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区内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较充足,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储集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为大容积、中等-高渗透性储层,有利的储层分布区位于YQ3-YQ4-LX4-LX2井区一带;盖层封盖能力好,最有利的保存条件分布区位于于奇探区南部;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至少发生了3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燕山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油气分布主要受低幅度背斜和断层所控制;成藏模式为它源-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或古生新储-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成藏演化经历了2个阶段。  相似文献   
34.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根据油-岩对比分析,认为江陵凹陷存在两个含油气系统:沙市组上段—新沟咀组下段含油气系统和潜江组含油气系统。前一含油气系统形成期为沙市组上段—荆河镇组沉积期,油气藏主要形成期为潜江组—荆河镇组沉积期,其后为改造期,由于广泛发育的断层在油气输导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致使该油气系统具有多层位同期成藏特征,决定了在该凹陷应坚持多层系原、次生油藏并举的立体勘探方针,开拓新沟咀组上段、荆沙组和潜江组勘探领域;后一含油气系统为未熟—低熟含油气系统,应作为江陵凹陷一潜在的勘探领域进行侦察勘探。   相似文献   
35.
利用岩心观测、岩石薄片、物性分析、测井等资料, 综合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碳酸盐岩剥蚀残留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储集层岩石学特征及储集性能,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储集层综合评价。研究区内鹰山组主要岩石类型为泥晶灰岩、砂屑灰岩和白云岩, 其中泥晶灰岩、砂屑灰岩发育最好, 分布最广; 储集类型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复合型和裂缝型, 储集层物性中等, 其中洞穴型储集层普遍发育, 但充填严重, 裂缝-孔洞复合型储集性能相对较好; 影响缝洞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构造作用、岩溶作用及成岩作用; 有利的储集层分布于于奇西部YQ2 -YQ3-YQ4 -LN13 井区一带。这为该区及整个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剥蚀残留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有效烃源岩理论和储层(裂缝)预测、改造型盆地模拟技术方法为指导,综合研究分析了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油气成藏条件,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指出了勘探方向。综合研究分析表明:达坂城次凹发育有2套主要烃源岩层即上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并达到了好―中等烃源岩级别,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主要储集层亦为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总体为较好含气储层,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存在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型4大类油气藏类型和自源―侧向排烃、它源―垂向排烃2类油气成藏模式;最有利的勘探区带为柴杨断褶带北部和三个山冲断带。  相似文献   
37.
江汉盐湖盆地盐间非砂岩油气运移聚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江汉盆地盐间白云岩既是烃源岩又是非常规储集层。从资料显示的盐间顶部含油型高丰度油浸、油源对比所证实的存在下生上储多油源性、以及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古地形及裂缝带等表明,盐间白云岩内油气确实发生过运移。分析指出盐间油气成藏是在压实作用、浮力作用及毛细管压力等动力因素下,以盐间层内孔喉、微裂缝、盐层异常错位、盐间高压流体刺穿和盐间断层缝等4种通道模式,经历了盐间油气欠压实喉道阶段和盐间高压微裂缝间歇性阶段两大运移过程的结果。由于盐间储集层渗透性较差,油气运移规模和距离受到限制,因此,该区具有盐间白云岩油浸分布广泛、油藏不受构造控制的特点;形成的油气藏类型单调,区内主要形成孔隙型油藏,而局部裂缝发育带内形成孔隙一裂缝型油藏。最后,根据该区盐间白云岩油气运移、成藏的机理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油气运、聚效率新概念,即盐间油气初次运移效率、盐间油气可流动效率和盐间油气成藏效率,并分别给出多种解决计算方案。  相似文献   
38.
以潜江凹陷习家口油气聚集区为例,应用广义帕莱托和油藏规模序列2种统计法,对区内油藏规模分布、油藏个数、最终可探明储量及剩余可探明储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习家口油气聚集区预测的油藏总数44~47个,最终可探明储量为(1968·5~1987·3)×104t,待发现油藏个数为19~22个,待发现探明储量为(902·4~921·1)×104t;剩余探明储量中,以小于50×104t的油气藏为主;油藏规模序列法适用于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凹陷)或成藏体系,广义帕莱托分布模型则适用于不同勘探程度的盆地(凹陷)或成藏体系。  相似文献   
39.
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为一继承性的古隆起带,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先后在下第三系新沟咀组下段、上段,荆沙组和潜江组发现工业油气流或油气显示,原油地化指标分析表明该区存在着两种成熟度不同的原油,即成熟原油和高成熟原油。油源对比研究表明,成熟原油来源于研究区新沟咀组下段成熟烃源岩,高成熟原油来源于与其毗邻的资福寺向斜带相同层位的高成熟源岩。  相似文献   
40.
枣阳凹陷核桃园组有效烃源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溶有机质早期成烃角度,对枣阳凹陷核桃园组的烃源条件再认识。通过有效烃源岩发育特征、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烃潜力的研究,认为枣阳凹陷核桃园组有效烃源岩的成烃潜力小,油源贫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