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工业技术   1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1.实验简述 油水两相流动实验在油水两相流实验环道上进行,采用粘度62.8cp的白油和自来水,实验环道全长30m,管道内径26.1mm。油、水在0.035m~3混合罐内搅拌均匀后,由一台单螺杆泵打入环道,流经质量流量计、流型发展段、压降测试段、流型观察段和流型检测段,最后进入混合  相似文献   
62.
水合物的生成给湿气管道流动安全带来隐患,管道流动安全评价对于保障安全生产和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湿气管道内水合物形成概率的计算是湿气管线流动安全评价的基础。选择管道入口参数为随机因素,基于可靠性的极限状态法,选用较高精度的Har-PR预测酸性天然气含水量,在湿气管线水力和热力计算基础上,按Chen-Guo模型计算水合物形成条件,以实际流动温度和水合物形成温度之差建立概率极限状态方程,采用组合概率法计算管线的水合物形成概率。分析环道入口数据认为,入口压力、温度符合正态分布,流量符合最大极值分布。示例计算表明: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都影响着湿气管道的水合物形成概率;湿气管道的水合物形成概率对不同随机工艺参数的敏感性不同;单随机变量样本数和组合随机变量样本总数同时影响着全线的水合物形成概率。  相似文献   
63.
海底管道立管系统弯头部位静、动荷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底油气管道中流体的不稳定流动会诱发立管系统的振动,使立管系统弯头部位发生疲劳破坏,影响管道的使用寿命。基于段塞流特征参数的经验关系式和简化的段塞流运动模型,提出了一种分析立管弯头部位静、动荷载的计算方法。实例计算表明:弯头部位的动反力比静压力低2个数量级,实际分析时可忽略动反力的影响,认为段塞流对管道的冲击力近似等于管道所受到的静压力;流速对立管弯头部位的静、动荷载变化规律的影响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64.
重组分对天然气相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组分分析是进行相平衡计算,分析天然气相态特征的基础。以相平衡计算为基础,采用PR方程计算了不同组分含量天然气的相态曲线。为了说明重组分含量的多少是否能反映天然气的相态特征,特别假设了第三组气样,它们的重组分总含量基本一致,但具体组分不同。分析表明,少量重组分的存在,会明显地提高天然气的临界冷凝压力和临界冷凝温度,少量的重组分对天然气的相态特征有很大的影响;不同重组分的具体影响有所不同。应避免将C6或C7以上组分合并为一项处理,仅根据重组分的总含量并不能准确反映出天然气的相态特征,对重组分的分析应尽可能精确。  相似文献   
65.
深水湿天然气管道一般采用不挖沟露置铺设方式,投产后在海流、管体自重和海床土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常处于比较复杂的半掩埋状态,其温降预测目前一般采用粗略的总传热系数线性插值模型,但该模型用于确定耐蚀合金管段长度时误差较大。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深水湿天然气管道温降机理模型,并将其应用到耐蚀合金管段长度的计算中。根据机理模型与线性模型的对比结果,建议采用本文建立的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66.
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生长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史博会  宫敬 《化工机械》2010,37(2):249-256
结合国内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系统地总结了流动体系中水合物生长的实验及相关模型的研究进展:水合物在相界面处开始形成、生长和发展;动力学、传质和传热是水合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水合物生长的理论模型应用于流动体系中的不多;将动力学/传质/传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模型研究还不成熟。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67.
水平管油气水3相流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论述了国内外在油气水3相流动方面的试验研究进展;介绍了流型、持液率、压降等测量手段及研究成果,并指出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和新的试验技术,用原油及天然气在大管径试验环道进行试验,以期更有效地模拟3相集输管道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68.
电气浮含油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油田开发深度的不断加大 ,采出液的含水率也在逐年上升。油田采出水的主要特征为 :①含有各种粒径的原油 ;②含有多种微生物 ;③含有悬浮物 ;④矿化度高。多年来 ,国内各油田对采出水的处理主要采用除油段 过滤段的工艺模式 ,其中除油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去除污油 :①物  相似文献   
69.
原油/水管流压降规律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油水多相流环道上利用原油与矿化水进行油-水两相流流型和压降实验。混合流速为0.1~1.1m/s,入口含水率为0.1~0.7,实验温度分别为60℃和70℃,并进行了破乳剂质量浓度为0.1 mg/L条件下的比较实验。把原油/水流型区分为油包水乳状液流型、混合流型和水环流型3种,并根据不同流型分析了温度、含水率、混合流速和加入破乳剂等因素对原油/水管流压降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流型是影响压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对压降的影响规律随流型的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70.
随着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作的开展,亟需解决井筒含砂条件下水合物二次生成的问题,目前鲜见针对含粉砂及盐体系内水合物二次生成动力学的研究报道。本文选取粒径3.7~10.3μm粉砂砂粒,通过改变粉砂浓度(质量分数0.6%、1.6%和5.0%)、盐浓度(质量分数0.1%、0.6%和1.0%)以及砂盐配比度,研究高压条件下(8MPa)粉砂和盐对甲烷水合物二次生成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在砂粒粒径3.7~10.3μm范围内,相较于初次生成诱导期时间,二次生成诱导期缩短的时间随着砂粒粒径的减小而延长;(2) 0.6%和1.6%质量分数下的粉砂对于水合物二次成核具有促进作用;(3)在0.1%~1.0%含盐质量分数范围内,盐浓度越高,水合物初次和二次生成最终的气体消耗量以及最大气体消耗速率越接近,盐分对水合物“记忆效应”的抑制作用越明显;(4)在盐砂质量分数配比分别为低(0.6%∶0.1%)、中(1.6%∶0.6%)、高(5.0%∶1.0%)条件下,随砂盐配比度的增加,初次水合物生成诱导期逐渐缩短,二次水合物生成诱导期逐渐增长,所有体系二次生成诱导期均比初次生成诱导期短,且随配比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