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工业技术   4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表面活性剂 SDCM-1为天然羧酸盐的氧乙烯基化产物.用矿化度4.5 g/L的矿化水配制的SDCM-1溶液,与孤岛河滩区原油之间的最低界面张力(70℃),在SDCM-1浓度大于1.0 g/L时达到10-4 mN/m数量级.2.0 g/LSDCM-1 1.6 g/L HPAM溶液黏度超过原油黏度(70℃),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70℃)在56 min时可降至稳定的最低值3.2×100mN/m,此即为所选二元复合驱配方.在岩心驱油实验中,水驱后、注聚后(1.6mg/L,0.3 PV)、注二元复合体系(0.3 PV)并水驱后采收率分别为42.31%,5.21%,18.07%.在平板夹砂模型上采用相同工艺驱油,按所撮图像驱替面积测算各驱替液波及体积,注入水为51%,聚合物为48%,0.1、0.2、0.3 PV二元复合体系分别为54%、60%、64%,后续注入水为68%;用软件计算的水驱、注聚后、二元复合驱并水驱采收率,分别为44%,8%,16%.该体系是可用于聚驱后油藏的高效表聚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图9表1参14.  相似文献   
32.
利用体积CT法研究聚合物驱中流体饱和度分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CT图像进行了X射线硬化处理、X射线漂移校正、图像矩阵变换及体积CT位置校正,研究出用体积CT对岩心流体饱和度进行测量的技术。利用该技术对聚合物驱过程中油水饱和度分布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该技术适合于测量聚合物驱过程中油水饱和度分布。尽管试验中使用了均质岩心,在水驱阶段形成了明显的水窜通道,窜流通道上的油饱和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微观波及的不均匀性非常明显。注入聚合物段塞后,有效地富集了水驱之后的剩余油,利用聚合物驱,除了能改善波及体积外,还成功地观察到水驱之后进一步提高洗油效率的现象  相似文献   
33.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注水开发38年,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通过检查井岩心资料分析了不同含水阶段储集层参数的变化,认为渗透率是变化最明显的参数,且有随着含水的上升渗透率升高的规律。通过室内渗流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该层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定量表达式,并对储集层参数的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最终利用神经网络储集层定量建模技术,建立了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动态地质模型。图3表2参4  相似文献   
34.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注水开发38年,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通过检查井岩心资料分析了不同含水阶段储集层参数的变化,认为渗透率是变化最明显的参数,且有随着含水的上升渗透率升高的规律.通过室内渗流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该层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定量表达式,并对储集层参数的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最终利用神经网络储集层定量建模技术,建立了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动态地质模型.图3表2参4  相似文献   
35.
分别通过稳态、动态流变的方法和冷冻蚀刻透射电镜、室内模拟驱油实验和平板夹砂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了由碳酸钠诱导形成的油酸钠蠕虫状胶束的流变学性质及形貌和蠕虫状胶束驱油配方的驱油效果及驱油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在油酸钠(NaOA)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能够形成蠕虫状胶束;孤岛东区稠油注聚驱后,蠕虫状胶束驱油配方(w/%,1.83 NaOA 4.24 Na2CO3)的室内模拟驱油可提高采收率25%原始石油地质储量(OO IP);平板夹砂微观驱油模型显示蠕虫状胶束驱油体系进入模型中,能够使注聚后束缚残余油重新启动、变形,渐渐形成油墙向出口处运移,蠕虫状胶束驱油体系能够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36.
科学分析和判断油田开发形势和趋势,是制定开发政策、目标任务的前提和依据。围绕“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发展愿景和“十一五”中国石化东部产量硬稳定的目标任务,胜利油田2006年以“断块、低渗透、海上三大调整,稠油、三采两大接替”为导向,通过深化油气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勘探开发、油藏与工程结合,加强老油田精细挖潜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了油田开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原油产量、产能实现稳定增长。在综合分析宏观发展环境和胜利油田资源、产量、技术接替形势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胜利东部年均产油量稳定在2700×10^4t以上的工作目标。安排部署了2007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胜利油田开发任务和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37.
采取物理涂敷的方式将疏水缔合聚合物(HAWP)直接涂敷到硅胶表面制备了HAWP涂敷硅胶固定相。对该固定相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HAWP被成功的涂敷到了硅胶表面。分别用蒸馏水、不同矿化度的试液作流动相,测定了不同碳数的单链苯磺酸盐、萘磺酸盐和双链苯磺酸盐在该固定相上的色谱保留参数,并对不同种类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和固载疏水缔合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蒸馏水溶液中,疏水缔合聚合物处于舒展状态,与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疏水效应和位阻效应的竞争;在盐水溶液中,疏水缔合聚合物处于收缩状态,与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疏水效应,且盐水的矿化度越高,HAWP收缩越严重,与磺酸盐之间的疏水效应也就越小。  相似文献   
38.
胜利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通过技术探索、研究试验、工业化推广和新驱油体系技术攻关,三次采油技术已成为胜利油区老油田持续稳产的主导技术,截至2006年3月,累计增产原油达到1150万t。经过多年攻关研究,发展了化学驱油理论,胜利油田化学驱由单一的聚合物驱发展为多个复合驱油体系,并形成了具有胜利油田特色的化学驱配套技术。目前,胜利油田三次采油面临着聚合物驱优质资源接替不足、三次采油技术接替难度大、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及已实施化学驱单元的效果差异较大等问题,需要增强化学驱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强化储备技术攻关、拓宽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空间,抓好注聚项目管理、提高降水增油效果,强化先导试验研究、加快三次采油技术接替。参15  相似文献   
39.
低渗透复杂介质中的渗流描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杂乱的天然裂缝和因增产措施而诱发的人工压裂加剧了低渗透储层介质的复杂性。实验研究和现场实践表明,渗流的非线线性和流态的多变性是低渗透复杂介质中的主要渗流特征,也是当今渗流力学界普遍关注的难题。本文根据实验并结合微分原理,提出了低渗透复杂介质系统内非线性渗流的微分线性描述方法,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步骤和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该方法不但可以描述流体渗流的非线性,而且还能描述流体流态的多变性。  相似文献   
40.
屋脊式断块油藏侧钻水平井优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剩余油分布、准确选择合理水平段的位置是开发屋脊式断块油藏的关键.根据屋脊式断块油藏侧钻水平井的地质条件,对地质建模、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综合论述.并研究了水平井地质参数敏感性,指出了这类油藏进行侧钻的水平段最佳优化方位、最佳长度及最佳射开部位.在临盘油田盘40块屋脊式断块油藏应用了侧钻水平井技术,根据剩余油研究结果及优化的水平井地质参数进行了布井.现场实施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单井产能,证实了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