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3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致密砂岩储层因其具有低孔、低渗、黏土矿物多样以及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比较容易造成严重的储层损害。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M油田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敏感性评价,并分析了敏感性损害的机理。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中等偏弱速敏、强水敏、强盐敏、弱—中等偏弱碱敏、无酸敏—弱酸敏以及强应力敏,敏感性损害的强弱程度依次为水敏、应力敏、盐敏、速敏、碱敏、酸敏;敏感性损害机理主要与黏土矿物组成和孔隙结构有关,其中伊/蒙混层和蒙脱石的含量较高是形成强水敏和强盐敏的最主要因素,高岭石的存在是引起速敏的主要因素,绿泥石的存在使部分岩样呈弱酸敏性,石英颗粒及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蚀是造成碱敏的最主要原因,孔隙结构复杂、片状喉道易受力变形、黏土矿物的强度较弱以及有效应力改变是储层具有强应力敏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目标区块及同类型致密砂岩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体系域是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是主要受近代于太平面(湖平面或海平面)升降的三级层序内的基本单元,油气赋存于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砂体中,通过体系域表征和沉积体系分析与研究,可以预测岩性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体系诚表征结果表明,湖侵体系域发育,储公证机关体类型丰富,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和局部的半深湖浊积砂体。综合池质地震的特征分析,在体系域框架内应用数字地震处理技术包括Jason储集层反演等,可以指出砂体分布特征,预测柴西南区块的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着SB、TU、DT和SS等四类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23.
1988年6月20日,全国第一届油田储层研究会议在中原油田召开。会议由石油部科技司油田处和中原石油勘探局领导主持,裘亦楠、赵澂林等专家、教授共14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持续五天,宣读了东濮凹陷低渗透储层研究等十余项科研成果,评审了部分研究报告。同时指出,今后储层研究的重点是:(1)单井储层评价;(2)区域储层评价;(3)开发储层评价;(4)储层敏感性评价;(5)储层动态评价;(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7)  相似文献   
24.
前陆层序致密储层的单因素成岩相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的构造、沉积和成岩单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井资料对单因素成岩相进行了约束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平面叠加,确定了综合成岩相.在川西前陆盆地可以识别出前陆层序和非前陆层序,须二段是前陆层序中的油气储集体发育段,可划分出8种单因素成岩相,即压实压溶成岩相、碳酸盐胶结交代成岩相、石英次生加大成岩相、粘土矿物(伊利石)胶结交代成岩相、绿泥石衬边胶结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破碎裂缝成岩相和有机质充填成岩相.其中,冲断带发育的压实—破碎—溶蚀成岩相及近前渊三角洲相砂体中发育的强压实—溶蚀—绿泥石衬边胶结成岩相均可形成较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25.
中国西北侏罗系含煤盆地油田形成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西北侏罗系盆地残留地层厚度均在2 000 m以上,厚度大于3 000 m的地层分布在造山带的一侧或断陷盆地的沉积中心。最大煤层厚度在10~203 m,最大泥岩厚度分布范围为400~1 020 m,泥岩厚度是煤层厚度的数倍。通过建立吐哈含煤盆地剖面成油模式,并对比分析世界已发现油田含煤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后得出:烃源岩达到了成熟阶段,发育完整的湖(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且在水进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中的次级水进体系域中发育有利生油的烃源岩,剖面上显示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是含煤盆地形成油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6.
通过中国陆上不同类型致密油典型实例解剖,开展烃源岩、储集层、原油等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核磁-驱替物理模拟、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优质烃源岩生排烃动力是决定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动力基础,原油运移阻力是影响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关键要素,充注动力与致密储集层孔喉阻力耦合作用控制聚集效果及富集程度。陆相湖盆致密油富集程度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孔喉大小、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及裂缝4大因素控制:优质烃源岩控制致密油近源分布,储集层物性及孔喉大小与致密油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揭示顺层运移速率最高,层内裂缝提高运聚效率与含油饱和度。  相似文献   
27.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表现出以下新进展:1)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但它是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发展而不是替代,体系域表征、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是目前地震沉积学中的几种常用技术。2)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在非构造圈闭精细勘探中得以广泛应用,用于预测与层序及体系域演化密切相关的油气藏。3)在湖盆沉积中,发现了与强制海退体系域相似的强制湖退体系域。4)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层序地层学研究得到了加强。5)高频层序地层学、天文地层学及其古海洋事件—生物礁储层形成演化相关关系研究的成果对于油气勘探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H盆地L区块下白垩统地震相分析及沉积体系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H盆地L区块下白垩统常规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单元的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划分出7种主要的地震相。依据陆相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沉积体系分布摸式以及钻井资料,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预测了下白垩统沉积体系的分布,指出主力生储盖组合位于A层序上段。  相似文献   
29.
湖相碳酸盐岩广泛发育于中国各陆相含油气盆地,与海相碳酸盐岩相比,湖相碳酸盐岩沉积规模较小,受多物源陆相碎屑体系干扰,易于发育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作为一种致密油储层得到重视。干旱气候封闭-咸化湖盆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分布区,以青海古近系、四川侏罗系为典型,称之为内源沉积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有利相带。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进行了横向、纵向的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探索了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的沉积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认为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的演化为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致密油储层提供了有利相带,从滨浅湖到半深湖—深湖区,存在湖相混积滩坝、滨湖白云岩化泥灰坪/泥云坪、浅湖叠层石礁滩和半深湖相裂缝性泥灰岩有利微相带,对柴达木盆地及其相类似盆地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致密油储层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0.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针对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提出了层序地层学油气勘探方法。从露头,井剖面及地震层序分析入手,以沉积层序与生储盖的形成,演化及分布为主线,探讨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寻找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以渤海湾盆地和吐哈盆为实例,对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和河流环境中的层序地层学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