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83篇
  免费   1946篇
  国内免费   1532篇
工业技术   41361篇
  2024年   221篇
  2023年   784篇
  2022年   797篇
  2021年   700篇
  2020年   753篇
  2019年   976篇
  2018年   983篇
  2017年   462篇
  2016年   577篇
  2015年   800篇
  2014年   1892篇
  2013年   1193篇
  2012年   1485篇
  2011年   1590篇
  2010年   1580篇
  2009年   1684篇
  2008年   1610篇
  2007年   1677篇
  2006年   1529篇
  2005年   1564篇
  2004年   1464篇
  2003年   1299篇
  2002年   1078篇
  2001年   1079篇
  2000年   1245篇
  1999年   1271篇
  1998年   1168篇
  1997年   1259篇
  1996年   1095篇
  1995年   990篇
  1994年   921篇
  1993年   823篇
  1992年   931篇
  1991年   776篇
  1990年   765篇
  1989年   581篇
  1988年   214篇
  1987年   217篇
  1986年   176篇
  1985年   176篇
  1984年   180篇
  1983年   156篇
  1982年   135篇
  1981年   142篇
  1980年   96篇
  1979年   90篇
  1978年   29篇
  1975年   15篇
  1959年   17篇
  1958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变压器中性点直流偏磁电流的准确测量是开展电网直流偏磁监测、防御和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针对变压器中性点多扁钢入地条件下,传统的扁钢采样电阻直流偏磁电流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不增加电流源的前提下,采用多扁钢等电阻同时采样的测量回路,提出了一种可准确测量多根扁钢流经直流偏磁电流的方法,分析了该方法中多扁钢采样阻值偏差对测量准确度的影响,并通过真形扁钢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可用于直流偏磁电流的在线监测和带电检测,具有较好的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用末端距分布、扭转角分布和全局取向有序参数对正二十六烷烃体系相变过程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体系的有序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正二十六烷烃分子在熔化过程中倾向于采取伸展和交叉两种构象,且逐渐以交叉构象为主,这一倾向与熔化过程中体系有序度降低的热力学理论一致。根据体系自扩散系数的突变,可以计算出正二十六烷烃的熔化与凝固温度分别为329.4K和335.1K,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93.
在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浸渍阶段引入超声,研究超声浸渍对活性炭孔结构、微观形貌、表面官能团、碘值和亚甲基蓝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浸渍能够增大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中孔孔容、极微孔孔容、碘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但长时间超声浸渍并无必要。最佳超声浸渍条件为:在45 min的总浸渍时间内引入5 min超声浸渍。在该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达1 504 m~2/g,超过了文献中生物质基磷酸法活性炭的诸多相应值。另外,与静置浸渍相比,超声浸渍使制备最高碘值样品所需的总浸渍时间减少了85%。  相似文献   
994.
在不同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条件下对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高温压缩实验,研究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变形量对其显微组织中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的影响,分析了高温变形软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的提高这种钢的峰值应力及其对应的应变逐渐减小。随着变形温度从850℃提高到950℃,2205双相不锈钢显微组织中的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占主导地位;变形温度高于950℃时,随着变形温度的提高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的强度水平之差逐渐减小,显微组织中的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占主导地位。在本文的热变形条件下2205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中铁素体呈现出与奥氏体不同的软化机制,铁素体的软化机制为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而奥氏体因层错能较低其软化只能通过有限程度的动态回复进行。  相似文献   
995.
近年来,随着DSP、FPGA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电子系统的性能也在大大提高,但同时给电子系统带来了新的测试和故障诊断问题;为了解决电路板快速诊断维修问题,嵌入式测试正以全新的概念成为板级电路测试的研究方向;文中从嵌入式测试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嵌入式边界扫描、非侵入式测试等先进的板级嵌入式测试技术,并阐述了模拟嵌入式测试性设计的难点和基础电路原则,同时给出了基于FPGA的嵌入式测试控制器设计方案;然后,面向数字IO电路板,针对其关键功能电路展开嵌入式测试性设计,简要说明了测试程序的开发与下载;根据测试验证结果,嵌入式测试性设计可以增强测试自动化、提高测试效率,从而能够更好地降低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测试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996.
吴维农    卓灵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8):2533-2535,2545
针对传统的时钟同步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一代电力系统对时钟同步提出的更高要求,引入了一种能达到亚微秒级同步精度的1588v2时间同步技术,可以完全满足新一代电力系统中数字化变电站等电力二次终端设备高精度时间同步的要求;在对OTN和PTN进行同步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OTN+PTN统一同步网络组网模型的应用场景,探讨了1588v2时钟信号在混合网络中的传递方式,并在现网中进行了时间同步性能测试验证,时间精度优于±100ns;研究结果表明,基于1588v2时间同步技术的OTN+PTN组网模型能够满足电力系统业务的同步需求。  相似文献   
997.
为解决混凝土结构中分层缺陷的在线非接触检测难题,论文提出了利用空气耦合(简称:空耦)超声导波定量检测混凝土结构中分层缺陷的新方法。首先研究了空耦超声导波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传播特性,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利用空耦超声波以入射角8.7°入射厚度为50 mm的混凝土板时,可以激发以A0模态为主的导波。然后构建了空耦超声导波扫查实验系统,在混凝土结构单侧利用一对倾斜8.7°的空耦探头激励和接收导波信号,通过分析发现A0模态对分层缺陷敏感,且其幅度与扫查路径中的分层缺陷尺寸存在单调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检测区域进行扫查,利用不同位置处的导波信号幅度实现分层缺陷的二维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免耦合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可实现对服役状态下混凝土结构中分层位置及尺寸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98.
为完成高剂量率^(192)Ir放射源参考空气比释动能率的绝对测量工作,设计了专用的辐照器及定位装置,利用医用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机搭建了准直的参考辐射场。参考ISO 4037等相关标准,对参考辐射场的散射、辐射野、半值层、有效能量等相关参数进行了测量和研究。结果显示,在辐射场多个位置,环境散射份额小于主射束的0.003%;在距离放射源1.4 m的位置,辐射野直径为98 mm,尺寸大于基准石墨空腔电离室;半值层测量结果为8.224 mm(Cu),有效能量为402.8 keV,利用HPGe探测器测量的^(192)Ir能谱与模拟谱契合度良好。各项参数均满足了^(192)Ir近距离治疗源参考空气比释动能率的量值复现要求,为其绝对测量与国际比对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由于依靠声子进行热传导的特性,石墨烯具有异乎寻常的高热导率。理论和实验研究均已证明,单层石墨烯的热导率可达5 000 W·m-1·K-1以上,是目前已知热导率最高的一种材料。然而,单层石墨烯由于厚度薄、片径小等几何尺寸上的原因而很难在宏观尺度上获得实际应用。得益于化学方法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粉体的快速发展,将石墨烯粉体制备成柔性的高导热石墨烯纸是近几年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虽然石墨烯纸的面内热导率已经能够达到1 000 W·m-1·K-1以上,但与单层石墨烯的热导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且纵向热导率低。近几年,科研人员从大尺寸石墨烯粉体的采用、石墨烯纸微观结构的优化、还原处理方法的改进、石墨烯与其他物质混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提高石墨烯纸的热导率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本文综述了有关石墨烯纸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石墨烯纸的制备方法,并分析影响石墨烯纸热导率的因素,讨论增强石墨烯纸热导率的方法,总结了提高石墨烯纸热导率的研究思路和发展趋势,最后展望了石墨烯纸在热管理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断层刻画了地层的边界位置,地震成像数据中反射层的不连续性可作为断层解释的主要依据。深度神经网络的强非线性性质可作为地震数据中断层不连续特征表达的有力工具,断层识别问题可视作一个像素级别的二分类问题,并使用深度学习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建模求解。据此可给出一种端到端的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三维断层自动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卷积合成多组三维地震数据,建立用于深度网络学习断层特征的样本数据,随后搭建网络进行训练,网络训练完成后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鉴于残差模块可很好地提升网络泛化性能,所提出的将残差网络中的残差块结构引入U-Net中的方法,可用于提升通过合成数据样本训练得到的网络模型在训练数据之外,即实际地震数据上的断层识别性能。所建立网络用于断层解释时,输入为叠后三维地震数据,输出为相同维度的三维数据体,其中每一输出值代表输入三维地震数据相同位置处断层的概率。实际算例对比测试表明,此方法可对三维地震数据中的断层进行有效识别,在合成数据集上训练精度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引入残差模块的ResU-Net在实际地震数据上的断层识别泛化性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