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利用串行通信的方法实现在机载电子对抗系统中红外告警信号的显控和声像告警  相似文献   
12.
注入/压降测试是获得煤层参数的主要方法,基于注入/压降试井的理论及经验,经过大量实测数据的研究和现场实地测试,对注入压力高于破裂压力的注入/压降资料进行现场应用,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煤层气井注入/压降测试的试井设计、测试工艺、参数解释及应力分析方法,提出注入压力高于破裂压力的注入/压降测试同样适用于煤层的渗透率、地层压力等参数的分析与解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在国内首先发展和使用,近年来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不错。本文结合覆盖层调查实例介绍了面波勘探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野外地震资料采集中,检波器的各种组合通常作为压制规则干扰、突出有效信号的重要手段,但野外检波器组合在压制干扰波的同时也压制了有效信号。采用数字单点检波器很容易在室内实现接收道组合,且效果优于野外组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川西高密度试验线,利用单点多分量数字检波器、5m道距5m线距接收的地震资料z分量进行了室内不同方式的组合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合适的组合方式,在基本不影响资料分辨率的同时,可有效提高数字检波器接收信噪比,达到甚至超过常规模拟检波器接收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适应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的调查刻不容缓。地震勘探方法是进行浅层地下构造、断层、岩性划分的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之一。利用反射波地震方法在成都天府新区复杂工况下进行了攻关试验。我们采用“三小三高以及深埋检波器和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等工作方法,并经静校正、多域多方法联合噪音衰减和精细的速度分析等获取的地震时间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断层的展布特征。最后综合多信息融合技术进行地质解译,其成果满足城市地下空间调查的需要,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山前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浅表层速度及厚度差异大,给激发、接收和静校正等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近表层结构的调查精度会直接影响到地下介质成像效果,为使该地区进行的地震勘探攻关能够获取准确的近地表模型,给井深设计提供依据,引入了三分量共振技术作为表层调查方法。利用三分量共振成像资料横向上密集采样的优势,结合微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并和地质剖面对比,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是解决本区近地表低降速带非均质性结构的有效途径,并为近地表调查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地震勘探仪器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为不断满足地震勘探技术发展需要,已经历了七代发展。节点仪作为新一代地震仪,将开启新一轮规模化生产应用。文中简要回顾了节点仪发展历程,探讨了节点仪发展的四个阶段,介绍了节点仪工作原理及方法,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结合节点采集在南方山地的应用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质控方式、资料分析方法,采集资料满足地质任务的需求,为大规模在南方山地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地震勘探从黄土塬巨厚区向黄土塬过渡区推进,激发因素设计难点成了急于解决的问题。黄土塬过渡区黄土层厚度变化剧烈、地表岩性复杂多变和高差大,这体现了典型黄土塬区和基岩出露山区的综合特征。只有有效结合这2种地表激发因素设计,才能获得该类地区科学合理的激发参数。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建庄区块为例,通过综合试验确定了较适宜的采集激发因素,并根据准确的近地表调查成果做精细逐点的激发因素设计。从黄土塬区向砂泥岩山区过渡,依据黄土层速度设计的组合井逐渐过渡为依据砂泥岩高速层设计的单深井。结果表明,所得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均明显地得到了提高,为黄土塬过渡区资料采集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雷扬  吴闻静  梁正洪  陈兵  刘远志 《岩性油气藏》2013,25(4):106-110,115
多期高原隆升运动导致羌塘盆地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地下断裂发育。前期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单炮记录中干扰波类型繁多,有效信号常淹没其中。通过野外地震组合方法对干扰波进行压制必须对其传播特征及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利用单炮记录结合雷达图技术分析了探区主要干扰波的类型、传播方向、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征,然后通过抽取不同组合基距的共接收点道集,分析了不同组合基距接收对干扰波的压制效果。分析发现:单点接收时(组合基距为0m),对探区干扰波压制效果差;随着组合基距增大,对高频、低速、较短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逐渐变好;当达到最大组合基距160m时,能较好地压制高频、低速、短波长的干扰波,提高原始资料的品质,而对高速、较长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较差,必须进一步增大组合基距或利用多道混波处理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压制。利用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有利于对低信噪比地区干扰波进行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在地震资料采集及多道混波处理过程中压制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东部某油田储层渗透性较好,但各井产水量存在差异,井间干扰严重。 针对该种现象,以渗流力学理论为基础,依据现有地质资料进行干扰试井数值模拟,并设计施工方案,以查明井间连通性及干扰压力大小。与常规方法相比,干扰试井数值模拟方法可很好地实现近井地带精细网格和远井地带粗化网格相结合,从而达到利用较少的网格真实刻画地质特征的目的,同时也可很好地模拟油水两相渗流情况,对实际施工测试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实际干扰试井施工所搜集到的干扰压力数据与最初模拟设计方案相符,从而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