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数理化   1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以四氯化钛为钛源,采用氨气还原氮化法得到氮化钛薄膜,再以草酸锰为原料,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在氮化钛薄膜表面沉积氧化锰纳米结构,利用XRD、XPS、FE-SEM、RAMAN测试表征薄膜组成、结构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性能.XPS分析表明制备的复合薄膜中Mn元素以多种价态形式存在,利用XRD对薄膜晶相分析发现氮化钛为面心立方晶型,氧化锰为无定形.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沉积在薄膜上的氧化锰颗粒长大,并逐渐细化呈细条状,薄膜表面变得粗糙.利用R6G作为拉曼探针分子研究氮化钛/氧化锰复合薄膜的SERS效应,结果表明,氮化钛/氧化锰复合薄膜具有拉曼增强效应,在沉积时间为30 s时达到最大值,拉曼信号强度是纯氮化钛薄膜的2倍,且复合薄膜均匀性较好,拉曼检测极限为10-5 mol·L-1,经计算其拉曼增强因子为7.412×102.由此可见,采用电化学沉积制备的氮化钛/氧化锰复合薄膜具有作为SERS基底材料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2.
卡诺电池(CB)是可同时实现储电和余热回收利用的新兴储电技术。当前耦合余热卡诺电池(TI-CB)仅在充电环节利用余热,余热利用不充分。本文提出一种全时段耦合余热的卡诺电池系统(DTI-CB),通过将余热与有机朗肯循环(ORC)耦合,实现余热与卡诺电池全时段高效集成,并对其热–经济性能进行评估。相比TI-CB系统,DTI-CB最高可提高95.67%的发电能力和降低30.90%的平准化度电成本;相比ORC发电和CB独立系统,DTI-CB在高负荷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热经济性优势。  相似文献   
193.
项目学习是一种促进素养融合发展的学与教的方式,项目学习中成果展示环节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项目学习的特色,为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对成果展示的组织模式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在组织模式上,对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核心学习活动分别有所设计,形成“三阶段、九要素”的组织模式。在实施策略上,强调将问题解决框架贯穿整个成果展示过程;提出有效的互动路径以及互动指导建议,鼓励师生、生生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94.
利用太阳能光解水产氢是实现氢能开发最绿色且可持续的理想技术。为了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设计和发展高效、稳定、宽/全光谱响应光催化产氢体系成为关键研究课题。相比于无机半导体,有机半导体具有丰富的π电子和结构可修饰性,使其光学吸收和能带结构易剪裁,光催化路径多样。但低的介电常数造成其载流子迁移率低及迁移距离短。通过有目的地改变有机分子结构,可以轻松地设计和调控有机半导体的能带位置、增加摩尔吸光系数,改善材料对于整个太阳光谱中可见光或红外光的利用;通过功能分子微纳组装或集成,可进一步获得不同组分、维度(0维、1维、2维、3维)、尺寸、晶体学取向的有机光催化剂。有机微纳/复合结构的优异的比表面积、分子排布结构或能级排列结构可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光生电荷的传输/分离效率,从而提高整体光电转换效率和产氢效率。然而,由于复杂的反应过程和设计困难,整个有机半导体的光催化物理化学过程仍不清楚。在这里,光催化的基本原理从光捕获、光激发电荷分离、表面反应的角度进行了讨论。随后详细总结了有机半导体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超分子自组装、再沉淀法、气相沉积法以及其他方法。描述了典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包括苝二酰...  相似文献   
195.
甲醇水相重整是一种在相对温和条件下.的有效产氢路径。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Pt/CeO2和Pt-MOx/CeO2(M=Fe、Cr、Mg、Mn)系列催化剂,并对其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PS、XRD、TEM、CO-TPD、NH3-TPD、CO2-TPD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金属价态、氧空位数量、金属粒子分布、CO吸附性能和催化剂的酸/碱性等性质进行表征和分析。通过关联结果表明,MOx的加入削弱了Pt-CeO2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价态较低的Ptδ+的生成,这有助于C-H键的裂解,促进甲醇的转化。Pt-MgO/CeO2上的产氢量最高(164.78 mmol),CO和CH4选择性相对较低,而Pt-CrOx/CeO2上的CH4选择性最高(2.21%)d对于Pt/CeO3和Pt...  相似文献   
196.
本文通过同步辐射原位二维广角X射线(2D-WAXD)和原位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预取向膜二次拉伸过程及随后升温过程中的结构演化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拉伸过程中β晶的相对含量、取向程度和晶粒尺寸会随应变而升高;同时,体系的总α晶的取向度和晶粒尺寸变小,结晶度下降。这说明拉伸过程中,α晶会被破坏并转变为β晶。经过二次拉伸的PHBV膜,在升温过程中,α晶的取向、晶粒尺寸及总体结晶度会升高,而β晶的相对含量逐步下降到零。这说明在较高的温度下,β晶的分子链会重新排列,主要转变成了取向度高的α晶。β晶表现出从65℃到135℃的持续熔融转变。本研究初步阐释了PHBV薄膜中的β晶在拉伸和升温过程中的演化机制,为生物基聚酯薄膜的加工和性能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7.
研究了不同Y含量对H13模具钢中夹杂物的种类、形态、尺寸和成分等的影响机制。实验室采用电渣重熔冶炼添加Y获得了Y含量分别0.0008%,0.006%和0.012%(质量分数)的H13电渣锭。利用OM,SEM,ASPEX和热力学计算等方法研究Y对钢中夹杂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稀土的H13钢中夹杂物以MgO·Al_(2)O_(3)外包覆(Cr,V,Mo)C的复合夹杂为主;Y添加量为0.0008%的H13钢材中夹杂物以YAlO_(3)外包覆(Cr,V,Mo)C的复合夹杂物为主;Y添加量为0.006%的H13钢中夹杂物以YAlO_(3)和YAlO_(3)外包覆(Cr,V,Mo)C的复合夹杂物为主;Y添加量为0.012%的H13钢中夹杂物以单独存在的Y_(2)O_(3),YS·Y_(2)O_(3),YS外包覆(Cr,V,Mo)C的复合夹杂物为主。当H13钢中的Y达到0.012%时,钢中尺寸小于5μm的夹杂物占9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