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数理化   2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程艺 《中国科学A辑》1986,29(3):243-254
本文详细讨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离散Ablowitz-Ladik特征值问题,即离散型A.K.N.S.-Z.-S特征值问题,其一包含两个位势,另一个包含四个位势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KdV方程族找到了它的无穷多个对合的守恒量和两组对称,并证明了这些对称存在无穷维李代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Gelfand-Dickey系列是十分重要的可积系统.本文用规范变换来讨论q-Deformed Gelfand-Dickey系列的解,得到了由两种基本规范变换迭代(n+k)次产生的规范变换算子Tn+k的行列式表达,并由此给出规范变换后的T函数Tq(n+k)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Kadomstev-Petviashvili(KP)系列的r-函数能够表示成生成函数的广义Wronskian行列式,这里的生成函数满足一组线性偏微分方程.本文引入一种新的方法把由规范变换Tn+k生成的KP系列约化到M(相似文献   
15.
利用Painlevè性质分析,我们得到了MKdV方程的一种新的Backlund变换(BT),由此BT,又得到了MKdV方程的一类新解。  相似文献   
16.
在孤立子理论中,对于一个非线性演化方程来说,如果通过反散射变换可化为线性问题,则称为“S可积”的(如KdV方程等);如果能通过函数和自变量变换而化为线性方程,则称之为“C可积”的。C可积方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熟知的Burgers方程。至今已对它有了很多研究,如它具有无穷多个能构成一个无穷维李代数的对称,还具有Backlund变换和Painleve性质等等。  相似文献   
17.
18.
程艺 《应用数学学报》1992,15(2):230-238
近几年来,关于无穷维系统的可积性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孤立子理论中,我们知道,许多系统(如KdV系统等),都对应两个Hamilton算子、两种Poisson流形和一个递归算子。它们的存在对于了解系统的几何与代数结构和可积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一种被称为r矩阵的方法也成为研究可积性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而且经量子化后能广泛用来解决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中系统的可积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gives a recursion operator for a 1-constrained CKP hierarchy, and by the recursion operator it proves that the 1-constrained CKP hierarchy can be reduced to the mKdV hierarchy under condition q = r.  相似文献   
20.
The unsteady magnetohydrodynamic flow of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viscous incompressible third grade fluid bounded by an infinite porous plate is studied with the Hall effect. An external uniform magnetic field is applied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te and the fluid motion is subjected to a uniform suction and injection. Similarity transformations are employed to reduce the non-linear equations governing the flow under discussion to two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and without dispersion terms). Using the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numerical solutions represented by graphs with reference to the various involved parameters of interest are discussed and appropriate conclusions are dra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