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数理化   15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0 毫秒
31.
玻璃量器是化学分析实验中使用非常普遍的计量器具,它主要包括滴定管、容量瓶、分度吸量管、单标线吸量管、量筒、量杯等6种。玻璃量器的量值是否准确可靠,将直接影响化学标准溶液、标准物质的量值以及化学分析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常用玻璃量器实施校准,以保证容量量值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2-(4-二甲氨基苯基)-5-氟-6-吗啉-1-氢-苯并咪唑(1)在不同pH条件下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得出分子1的三级加质子常数lgβ1, lgβ2, lgβ3分别为4.96±0.03, 5.72±0.07和7.95±0.10。当pH 3.40时,分子1主要以一价离子状态存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表明该条件下分子与小牛胸腺DNA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并得出分子1与DNA的结合常数Kb为(2.30±0.10)×104 mol-1·L。当分子浓度为10-8~1.2×10-6 mol·L-1时,荧光强度随DNA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强,分子1是一种潜在的测定DNA的定量试剂。  相似文献   
33.
综述了国内外在天然高分子药物微球载体材料研究及应用中的进展状况,主要从天然高分子药物微球载体材料的分类、微球的制备方法及特点、载药微球的给药途径和应用等进行概括,并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4.
牛血红蛋白与银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星灿  刘新艳  梁宏  卢昕 《化学学报》2006,64(6):469-474
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 研究牛血红蛋白(Bovine Hemoglobin, 简称BHb)与银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BHb能吸附在银纳米粒子的表面, 使其415 nm处的特征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强度下降, 峰位红移. 随银纳米粒子的浓度增大, BHb分子中Soret带的吸收持续降低, 说明银纳米粒子可能使部分血红素辅基从它们的键腔中脱离出来. Stern-Volmer方程分析表明, 银纳米粒子静态猝灭BHb的内源荧光. 由UV-Vis和荧光光谱的变化, 计算BHb与银纳米粒子的结合常数, 其数量级达到109~1010. 同步荧光光谱的蓝移说明, 银纳米粒子扰动BHb分子内部的酪氨酸、色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 使之包埋于疏水腔中. 拟合计算远紫外CD数据发现, 银纳米粒子诱导BHb产生轻微的二级结构改变, α-螺旋含量降低. FTIR光谱结果提示, BHb中半胱氨酸残基的硫、羧基氧、酰胺及氨基酸残基中的氮原子与银纳米粒子可能有表面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35.
生物吸附法以其材料易得、吸附效果好、易解析、环境友好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水溶液中低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光谱学显示苦荞茶含有多种基团且表面结构疏松,对水溶液中金属离子具有一定吸附潜力。探讨苦荞茶对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吸附作用光谱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苦荞茶吸附铅、铜、镉、锌、铬前后进行表征,初步解析苦荞茶对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吸附作用。使用等温吸附方程(Langmuir,Freundlich,Temkin和Dubinin-Radushkevich) 与动力学方程(准一级、准二级和颗粒内扩散)来评价苦荞茶对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吸附方式及行为。响应面法是一种数学建模的优化方法,能回归拟合各因素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确定实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目标值的影响程度。采用响应面法考察目标离子初始浓度(A)、吸附剂颗粒大小(B)、吸附剂投加量(C)和吸附时间(D)四个因素对苦荞茶吸附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能力的影响作用及程度。等温吸附方程显示,苦荞茶对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吸附方式以多层吸附方式为主,伴有其他吸附类型,苦荞茶对目标重金属吸附量排序为:铅>镉>铜>锌>铬,即为:30.67>16.18>13.85>10.81>8.43 mg·g-1。动力学方程与苦荞茶扫描电镜(SEM)提示,苦荞茶对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其吸附速率由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作用共同控制,而且苦荞茶表面疏松的结构出现表面趋于平滑,孔洞出现融合的现象。能谱分析(EDS)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证实了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被苦荞茶所吸附,苦荞茶中-OH,-CH2,-CH3,CO, -NH,-C-O,CH基团参与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镉离子结合吸附作用并存在同一类型的基团吸附结合不同目标离子的现象。响应面法构建考察因素影响苦荞茶对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去除能力模型,其调整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Adj R2Pb=97.10,Adj R2Cu=98.44,Adj R2Cd=94.55,Adj R2Zn=92.71,Adj R2Cr=97.02,说明非线性模型可用来评价考察因素对苦荞茶吸附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影响作用。响应面法分析表明,考察因素[离子初始浓度(A)、吸附剂颗粒大小(B)、吸附剂投加量(C)和吸附时间(D)]对铅、铜、镉、锌、铬离子去除率影响作用大小排序为:铅离子(A>D>B>C)、铜离子(A>C>D>B)、镉离子(A>B>C>D)、锌离子(B>C>A>D)、铬离子(C>B>D>A)。研究结果说明,苦荞茶对水溶液中铅、铜、镉、锌、铬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为苦荞茶拓展新的应用途径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6.
为建立综合、动态、智能型的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多种安全技术的有机集成和多种安全产品之间的动态联动,提出了一种多类网络安全产品联动控制机制(Moblie agent basecl Intelligent Linkage Control Mechanism,MAILCM).提出了动态策略更新机制。实现了策略更新的实时和各子系统的策略同步。并能对网络攻击和各种病毒等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做出快速响应。保证各网络终端的安全。避免信息被盗取和终端机器的破坏。有效保障了网络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37.
用溶剂热方法合成了[Me4N]2HgGe4S10,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 IR, DSC-TG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标题化合物属四方晶系, I-4空间群, 晶胞参数a=0.92687(8) nm, c=1.43739(12) nm, V=1.23484(18) nm3, Z=2, Mo Kα λ=0.071073 nm, R1=0.0570, wR2=0.1374, 空旷骨架结构由超四面体Ge4S10与HgS4四面体共用顶点连接而成, 有机模板离子在一维孔道中. 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在320 ℃发生分解形成GeS2.  相似文献   
38.
建立了一种基于生物质谱的乙酸酐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优化了影响标记效率的各种条件.在pH 8.0的Na2B4O7/H3BO3 缓冲体系中,当乙酸酐摩尔浓度25倍过量于肽段摩尔量,22℃反应30 min时,标记即可完全.对多对H6/D6-乙酸酐标记肽段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中的动态范围及定量准确度进行了考察,并通过串联质谱分析确定了乙酰化位点.结果表明: 在10倍和30倍动态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 r=0.98),理论值和观测值的偏差分别为0.5%和20%.  相似文献   
39.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纯镍中痕量杂质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等温平台条件下测定了高纯镍中痕量杂质砷。方法的特征质量为1.9pg,相对标准偏差为1.4%,加标回收率为95%-103%。  相似文献   
40.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QSC(quantum Sutton-Chen)力场研究了升温速率对金属铅的熔化和过热行为的影响.模拟中考虑了缺陷和表面对熔化和过热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金属铅的熔化和过热行为影响很大,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金属铅的熔点有所升高.快的升温速率会导致金属铅体系内部无序化程度增加,进而使体系能量增加,降低了熔化相变的能垒.升温速率导致的金属铅的过热极限大约为780 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