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8篇
数理化   2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中国典型的陆岛型都市区"宁波—舟山"为案例,采用城市规模指数、区位熵等模型测度甬舟都市区的规模、职能与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规模等级差异明显,首位城市的中心地位突出,宁波市区的龙头作用突现,镇海和北仑的次中心辐射作用初现,舟山区域影响力尚未显现.(2)都市区工业职能显著,主要城市以工业为主导职能,且工业部门存在同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散布于三江口、定海等,尚未形成空间分工与协作.(3)都市区以交通网络为载体形成了较好的经济网络,都市区点轴发展格局形成并趋向多层次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海岛县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1990年前以海洋渔业居主导地位,1990~2000年旅游业快速崛起主导第三产业成长,2000年以来水产加工与船舶修造等临港工业快速成长主导二、三产业强劲发展.2011年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国家新区战略实施,既强化了浙江海岛县重要地位,又带给海岛县发展压力.研究发现:(1)浙江海岛县经济总体处于“二三一”强化型阶段;(2)浙江海岛县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显著,即强烈依赖于独特海洋资源(深水岸线、海岛及海洋旅游资源)和毗邻地区国家战略实施等;(3)浙江海岛县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锁定效应较显著,且伴随基础设施完善日趋强化.研究认为应从浙江海岛县竞争性优势资源的经济演化路径锁定效应破解入手,形成海岛县海洋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新路径;并应超越竞争性优势资源、国家战略催化等新路径锁定效应,以促进浙江海岛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浙江省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和市际分异,探讨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进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整体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的趋势,市际层面呈现不均衡发展;(2)浙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受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等影响显著.针对浙江海洋经济战略,从海陆统筹等方面提出促进浙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整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对比分析了宁波-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结果发现:(1)甬舟两地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区域经济联系密切、海洋产业结构互补、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是甬舟整合发展的基础.(2)交通通达度不高和海洋科教力量薄弱是甬舟整合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从行政管理、市场、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提出甬舟整合的驱动力体系,并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港口功能定位优化、城镇功能导向互动、重要海洋产业的链式整合4个方面提出甬舟海洋经济整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海洋保护区是通过限制人类活动为海洋生态保育与恢复提供时间和空间的区划工具.开放的海洋环境使得海洋保护区存在边界模糊、功能区重叠等问题,弱化了海洋保护区的实际效果.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海洋保护区界定与保护区划决策模式差异,诊断出海洋保护与管理困境:(1)全球海洋保护区的分类标准与边界划分差异大,海洋保护强度与管控水平迥异,不利于评估全球海洋保护的实际效果;(2)海洋环境缺少明显的分界线,开发并普及保护区规划决策支持工具与系统,发展大规模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有利于海洋保护区优化其管控措施;(3)推动区域联合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制,学习跨界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经验,参与国际海洋保护与远洋保护区设计,是海洋保护区的全球发展态势.未来,海洋保护区应加强相关理论探索,优化其规划决策流程,推动中国毗邻海域的跨界海洋保护,以期为海洋保护区选划和管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浙商500强名录为数据,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总部设在杭州市区的在榜企业,探讨企业总部分布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解析分布成因.结果发现:(1)总体看,下城区、上城区和滨江区的企业总部密度较大;企业总部设立在主城区内且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同时也出现较为明显的交通线指向;(2)在杭浙商总部分布呈中心性分布主因是交通线密度和企业成立时间;此外,房地产企业和商服贸易企业的总部趋中心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检视宁波市域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组织,以期优化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与发展方式.以第一、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分布,研究发现:(1)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水平较低,市域文化创意企业Moran’s I较小,集聚地未跳出经济商务中心;(2)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初现集聚态势,但局部集聚不显著;(3)宁波市推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政策成效一般,相较其他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组织初现显著集聚趋势,且集聚区位偏爱商务中心或创意源发生地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探究其空间分异成因是破解区域不均衡发展问题的关键。以浙江69县(市)为研究单元,在普通线性回归(OL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研究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非平稳特性。研究发现: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规模工业总产值和人均出口总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效应,而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专利申请授权量对经济发展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并随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测度模型, 并借助GIS空间表达工具, 研究了2000~2013年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1)河南省人口相对于综合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载状态, 自然与经济两种资源承载力协调性较差, 自然资源承载力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 (2)各地市间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 郑州、黄淮及南阳地区自然资源承载力强; 郑州、南阳、洛阳及豫中、黄淮地区人口大市经济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强; 仅有郑州综合承载力长期处于盈余状态, 南阳及黄淮4市人口严重超载.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是评估城市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诊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重要环节, 是探索科学生态文明实践模式的理论前提. 从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空间优化四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并运用协调度模型从时、空双维度实证评价宁波10年来的生态文明水平及其演化. 研究发现: (1)2002~2011年宁波生态文明水平呈上升趋势, 生态文明发展趋向科学化, 但稳定性较差, 尚未形成持久动力; (2) 10年间宁波的社会、环境、空间子系统整体趋好, 但经济子系统协调度较低; (3)2011年宁波各行政单元的生态文明综合协调度呈市区高于外围, 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特点; (4)聚类将6个县区归为4类, 即宁海与象山亟待全面提升型、余姚与奉化低水平环境友好型、慈溪高水平环境友好型、市区生态文明高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