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数理化   1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新型酰乙基葡甲胺树脂的合成及吸硼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步法, 用氯乙酰化聚苯乙烯树脂(PS-Acyl-Cl)与葡甲胺反应制得一种同时含有α-酰乙基胺和邻羟基双官能团的新型酰乙基葡甲胺树脂, 考察了溶液pH值、 温度、 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酰乙基葡甲胺树脂吸附硼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 该树脂对硼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 最大吸附量约为28.1 mg/g干树脂, 优于氯甲基树脂制得的硼特效树脂. 表明α-酰乙基胺和邻羟基双官能团对硼有双重或协同吸附作用. 该树脂在pH=6.0时对硼的吸附量最大; 温度对树脂吸附的影响不大; 树脂解吸率大于96%; 树脂重复使用5次后吸附量基本不变. 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找活性更好的抗真菌化合物,基于已有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结果,保留氟康唑母体结构必需药效团,设计、合成了22个含对甲酚和胸腺嘧啶的氟康唑新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元素分析和ESI-MS确证,初步体外抗真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l对7种真菌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抗真菌活性(烟曲霉菌除外),化合物5a~5e,5g,5h,7a和7b对不同真菌表现出了一定的抗真菌活性.炔丙基取代氨基侧链结构的引入有利于提高该类目标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嗜热细菌基因组中克隆到1个新的纤维素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可溶性表达,粗酶液经镍柱亲和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快速分离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RRLC/Q-TOF-MS)对重组内切纤维素酶Fpendo5A转化三七总皂苷的产物结构进行了鉴定,并进一步阐明其转化机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80℃和5.5.Fpendo5A能够催化三七总皂苷中的主要皂苷成分,即Ra_1,Rb_1,Rc,Rd和Rg_3的侧链糖基的水解反应,但对于不同的皂苷底物,Fpendo5A选择性催化的侧链糖基类型不同.经鉴定,Fpendo5A转化Ra_1,Rb_1,Rc,Rd和Rg_3的转化产物分别为Rb_2,GypⅩⅦ,CMC_1,F_2和Rh_2.由此可见,Fpendo5A通过水解Rb_1,Rc,Rd和Rg3的C3位的β-(1,2)糖苷键分别生成GypⅩⅦ,CMC1,F2和Rh2.在转化Ra_1时,Fpendo5A通过水解Ra_1的C20位的α-(1,4)木糖苷键生成Rb2.  相似文献   
14.
首次从柳珊瑚Verrucella sp.中分离纯化得到无色结晶化合物,根据NMR和MS谱推知其为具有西松烷型骨架的萜类,为含有4个乙酰氧基,2个末端双键,1个六元环醚,1个γ-内酯的二萜--Junceellin,普通命名法命名为(1R,2R,3S,4R,6S,7R,8R,9S,10S,14S)-四乙酰氧基-6-氯代-4,8-环氧-5(16),11(20)-二烯-18,7-内酯.通过晶体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其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运用喷泉定理研究了无界区域上拟线性椭圆方程无穷多解的存在性,推广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6.
The crystal nucleation and growth mechanism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Ag42.4 Cu21.6 Sb36 ternary eutectic are investigated under substantial undercoo]ing conditions. The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olidified eutectic phases are not invo]ved (Ag) within a wide undercooling range of 6-114 K. This indicates that under high undercooling condition, the phase constitution of Ag-Cu-Sb eutectic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equilibrium phase diagram. With the increase of undercoo]ing, the crystalline morpho]ogy of Ag42.4 Cu21.6 Sb36 alloy transforms from the mixed structure of primary θ(Cu2Sb), two pseudobinary eutectics and (ε θ Sb) ternary eutectic into a unique (ε θ Sb) ternary eutectic. The calc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θ(Cu2Sb) is the leading nucleating phase among the three eutectic phases. In addition, the growth morpho]ogy of primary ε(Ag3Sb) compound in Ag60Cu6Sb34 alloy exhib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lid solution and its orthorhombic dendrite grows along the (111)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2种新的双咪唑及二元羧酸配体镉配合物[Cd(sdc)(bipe)]·H_2O(1)和[Cd(bpdc)(bipe)(H_2O)](2)[bipe=bis(4-imidazolphenoxy)ethane,H_2sdc=4,4’-sulfonyldibenzoic acid,H_2bpdc=biphenyl-4,4’-dicarboxylic acid].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TG)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并测试了2种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化合物1展示了一个具有{4~4·6~2}拓扑的(4,4)-连接的sql二维空间网络结构,配体与金属间荷移跃迁化合物2显示了一个具有(4~(12)·6~3)的六连接pcu网状拓扑结构.荧光测试结果显示,配体与金属间发生的荷移跃迁使得化合物1和2的荧光发射峰与配体bipe相比明显发生了红移.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包含动力学势能面的双核模型对超重核的生成机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双核系统的粒子交换势能面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原子核动力学形变对于粒子交换势能面的结构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计算了生成超重核的熔合几率,结果显示,原子核的动力学形变导致内熔合位垒升高,进而明显降低了生成超重核的熔合几率。Some aspects in the fusion mechanism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perheavy nuclei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dinuclear system model with dynamical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bout th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indicate that the inclusion of nuclear dynamical deformation affects the structure of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significantly.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fusion probability to synthesize superheavy nuclei indicates that the fusion probability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inner fusion barrier for the inclusion of the nuclear dynamical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20.
王雷  王楠  冀林  姚文静 《物理学报》2013,62(21):216801-216801
低速生长条件下, 共晶“层片↔棒状”转变只由两相的体积分数控制. 高速情况下, 这种转变有时亦发生, 其转变机理不清楚. 本文应用竞争生长准则, 结合高速生长条件下层片共晶和棒状共晶生长模型研究了生长速度引起的“层片↔棒状”转变机理. 结果显示: 体积分数在临界值附近很小的范围内, 生长速度和溶质配分系数的增大可引起“棒状→ 层片”共晶转变; 而当体积分数远离临界值时, 转变不发生. 生长速度名义上引起“层片↔棒状”共晶转变实际上是由生长速度变化引起的体积分数的变化导致的. 关键词: “层片↔棒状”共晶转变 竞争生长 生长速度 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