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442篇
数理化   207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Zr(OH)4的热分解及ZrO2的相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G-TDG-DTA热分析技术研究了由Zr(OH)4热分解制备ZrO2的脱水过程,并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研究了ZrO2的相变过程.发现在82℃的吸热峰对应Zr(OH)4的脱水,而435℃附近出现的放热峰则为四方ZrO2向单斜ZrO2的晶相转变.采用外推法确定了Zr(OH)4脱水过程遵循三维扩散机理,其函数方程为g(α)=[{1/(1-α)}^1/3-1]^2.以实验获得的动力学参数ln A和E为基础,用最小二乘法对ln A和E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动力学补偿效应表达式为ln A=0.437E-20.69.  相似文献   
32.
王晓龙  李斌  郑旭  曹会  于富盛 《应用力学学报》2020,(6):2650-2656+2711
为了提高封隔器的密封性能,将常规封隔器胶筒改进为分段式胶筒,并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对封隔器坐封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在20MPa坐封载荷下,常规胶筒和新型胶筒与套管壁间、中心管间的接触应力分布规律、胶筒Mises应力变化规律和剪切应力变化规律,以及胶筒硬度对新型胶筒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胶筒与套管壁间最大接触应力比常规胶筒提高了47.19%,平均接触应力提高了20.71%,密封系数提高了2.31%;新型胶筒与中心管壁间最大接触应力比常规胶筒提高了23.30%,平均接触应力提高了7.61%,密封系数提高了6.99%;新型胶筒Mises应力为14.89MPa,小于常规胶筒的Mises应力(20.30MPa),新型胶筒剪切应力为6.24MPa,小于常规胶筒的剪切应力(9.49MPa)。该新型胶筒增加了胶筒与套管壁、中心管壁间的接触应力和密封系数,降低了胶筒的Mises应力和剪切应力,提高了封隔器胶筒的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3.
Zn(Ⅱ)/γ-MnOOH体系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Zn(Ⅱ)在水锰矿(MnOOH)2(H2O)6簇模型表面的水合、一级和二级水解三类共11种吸附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水合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双角)>SE-B(单边-B)>SE-A(单边-A)>DE(双边), 水解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SE-A>SE-B>DE, 均符合鲍林第三规则; 热化学分析结果说明, 其吸附和水解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过程, 这一结论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分析得到了证明; 自然布居分析结果表明, 吸附过程中电子由簇模型向吸附质迁移; 结合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和前线轨道组成分析了吸附产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4.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class of nonlinear viscoelastic wave equation with damping and source terms ■ with acoustic boundary conditions. Under some appropriate assumption on relaxation function g and the initial data, we prove that the solution blows up in finite time if the positive initial energy satisfies a suitable condition.  相似文献   
35.
采用积分球配以CCD光谱测试系统,在蓝色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激发下,对Sm3 掺杂的低声子能量、高折射率铋碲酸盐玻璃的荧光光谱进行测试。实现了荧光发射特性绝对评价为目的的绝对光谱功率分布测定,为发光与激光材料荧光发射特性的精确测量与表征提供了一种准确方法。荧光测试系统由直径为25.4cm的积分球配以CCD探测器组成,通过标准卤素灯定标,辅助卤素灯校正积分球内环境变化,解析出样品的绝对光谱功率分布,并进一步计算出光量子数分布,求得荧光量子产率等荧光特征参量。测试与计算结果表明,对应可见区Sm3 四个特征发射峰,总荧光量子产率为7.55%。  相似文献   
36.
声品质作为一种描述吸油烟机噪声听觉感知特性的手段已经被行业所接受,团体标准T/CAS 341–2019《吸油烟机噪声声品质测试方法》给出了吸油烟机声品质测试与建模方法,同时通过声品质指数给出了声品质的数值化表达.该标准为各厂商定量描述声品质提供了依据,但目前仍缺乏对产品声品质满意度级别的划分方法,这不利于声品质技术的推...  相似文献   
37.
 硼在高压下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物理性质,对其结构和性质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直引起理论和实验研究领域的关注。高压下进行电学性质测量是获得物质物理性质的有效手段,利用集成在金刚石对顶砧上的微电路,在高压下和两个不同温度范围内对β相硼进行了电导率测量,分析了导电机制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在0~28.1 GPa范围内,β相硼的电导率随着压力的增大是逐渐增大的,卸压后样品的电导率不能回到最初的状态,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由室温到423 K的范围内,β硼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不断增加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随着压力的升高,电导率变化逐渐加快。此外,对样品在14.5 GPa和18.6 GPa压力下,用溅射到金刚石对顶砧上的氧化铝薄膜做绝热层,对样品进行了激光加热实验,最高温度达到2 224 K,电导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结果显示,β相硼的电学特征仍然属于半导体的特征范围内。  相似文献   
38.
气象防灾减灾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社区为组织单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是其重要环节.由于防灾减灾的复杂性,人们的认知存在模糊性.提出了基于概率语言集的PROMETHEE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百度防灾减灾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概率语言集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集结,通过PROMETHEE方法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防灾减灾社区与志愿实证...  相似文献   
39.
将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碳纳米管(CNTs)/丁苯粉末橡胶复合材料在开炼机上机械混炼, 考察机械混炼对复合材料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 并对机械混炼对CNTs增强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和机理分析. 结果表明, 与混炼前的复合材料相比, 机械混炼有效地提高了CNTs/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特别是当CNTs加入量较大时, 提高幅度更为显著, 与填充传统补强剂CB复合材料相比, 具有较大的优势. 这是因为机械混炼一方面使CNTs在橡胶基体中获得了更为充分均匀的分散; 另一方面, 混炼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以及巨大的剪切力, 使得CNTs与橡胶基体间界面结合如物理吸附、氢键作用、化学结合等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提高了CNTs/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结合橡胶含量, 更好地发挥了CNTs对丁苯橡胶的补强效应, 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等力学性能. CNTs补强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机理符合“强键和弱键学说”.  相似文献   
40.
合成了四(4-羟基-3-乙氧基苯基)卟啉, 用元素分析、质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该卟啉与铅离子的显色反应条件. 结果表明, 当pH=11.0时, 在十二烷基磺酸钠存在下, 沸水浴加热5 min反应完全, 在473 nm处测得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08×105 L/(mol·cm), 铅量在0~12 μg/25 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用此法成功地测定人发标准物质中的微量元素铅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