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4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21.
洪水监测对流域洪水预报预警,防洪工程调度及洪水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以珠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数据研究2002年4月-2017年6月陆地水储量异常(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anoma...  相似文献   
22.
基于GIS和RUSLE的从化市土壤侵蚀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6年从化市Landsat TM卫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和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 IS)结合的方式通过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从化市土壤侵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从化市平均侵蚀模数为1 891.74 t/(km2.a),侵蚀程度属轻度;侵蚀特点为严重侵蚀区域面积小,侵蚀量主要由侵蚀模数较大的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区域产生。土壤侵蚀与坡度陡缓、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东江流域径流序列年内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东江流域博罗站1956—2005年的实测月径流资料计算了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集中程度、变化幅度等指标,采用经验模态分解、M-K突变分析与R/S分析方法研究了年内分配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时段径流年内分配具有较大差异,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径流年内分配相对较不均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径流年内分配较为均匀;50 a来,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集中程度、变化幅度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并于1970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具有较强的状态持续性,未来径流年内分配均匀性仍将持续增加,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和变幅将持续减小。  相似文献   
24.
北塘地区沙三段储集层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塘地区位于黄骅坳陷北部,靠近沧县隆起和燕山褶皱带两大物源供给区.砂体成因及陆源碎屠供给区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围绕该焦点问题,通过分析西、北两大沉积体系轻、重矿物的组合特点指出了物源方向;对扇三角洲层序特征、滑塌重力流层序特征分别进行了讨论,确定了该地区的沉积层序特征;利用拉度分析、砂体分布特征以及沉积演化的研究对砂体成因类型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该区砂体属扇三角洲和滑塌重力流沉积,同时指出滑塌重力流砂体是今后该区域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5.
珠江流域非平稳性降雨极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珠江流域极端降雨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均发生变化,变化环境导致极端降雨样本存在非平稳性。本文以珠江流域43个站点1960—2012年的日降雨数据为基础资料,通过分析广义帕累托分布(GPD)的参数时变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索珠江流域非平稳性极端降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珠江流域极端降雨序列的极值指数呈从东到西逐渐减小特点,表征强降雨之间的相关性由东向西减弱;极端降雨变化程度大的区域其变化程度呈减弱趋势,而变化程度小的区域其变化程度呈加强趋势;珠江三角洲和东江流域南部、柳江流域东北部地区50/100年一遇的日降雨量级较大,而南盘江西部地区则较小。7个影响因子中,厄尔尼诺指标(SMEI)对流域的极端降雨影响最明显。非平稳时变超定量(POT)模型与平稳POT模型的结果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时变POT模型较好地处理了珠江流域部分区域降雨存在的非平稳性特征。  相似文献   
26.
以竹纤维为模板,五水合硝酸铋[Bi(NO_3)_3·5H_2 O]和二水合醋酸锌[Zn(OAc)2·2H_2 O]为原料,采用浸渍-热转化法制备一系列Bi含量不同的氧化铋(Bi_2O_3)/氧化锌(ZnO)复合材料。通过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分析表征。以孔雀石绿染料为模拟污染物,在太阳光照射下进行光降解实验,探究了煅烧温度和Bi掺杂量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保持了竹纤维模板物的纤维形貌;煅烧温度和Bi掺杂量对Bi_2O_3/ZnO光催化性能影响显著。600℃煅烧2h制备的Bi掺杂量为2.5%(摩尔分数)的Bi_2O_3/ZnO催化剂对孔雀石绿降解效果最佳,太阳光照射240min后对100mL质量浓度为20mg/L的孔雀石绿降解率可达95.84%。催化剂重复利用4次后对孔雀石绿的催化降解率仍可保持在92%以上。  相似文献   
27.
东江流域径流系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东江流域1956~2005年降雨、径流与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及R/S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东江流域径流系数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与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流域径流系数序列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突变点,揭示了降水与蒸发是影响流城径流系数的主要气候要素,植被覆盖变化间接影响径流系数,为流域水资源规划与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
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在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北江流域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基于BP神经网络的洪灾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北江流域洪灾风险,并与历史发生的大洪水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流域实况,具有合理性,并提供了洪灾风险评价图.  相似文献   
29.
基于新型综合干旱指数的珠江流域未来干旱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干旱指数构建及评估未来综合干旱特征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opula函数,联合降水及VIC模型模拟的蒸散发、径流和土壤水等水文气象要素,构建了一种能综合表征气象-水文-农业干旱特征的新型综合干旱指数(CSDI),并以珠江流域为例进行应用,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区综合干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CSDI指数综合考虑了与干旱发生、演变密切相关的水文气象要素,能很好地监测到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综合从气象、水文与农业等角度刻画干旱特征。(2)RCP2.6情景下,流域下游综合干旱严重性降低且历时减少,而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流域则均增加,严重性和历时分别至少平均增加14.8%和11.5%。(3)RCP2.6情景下,流域上下游超阈联合重现期100年的同频设计严重性和历时值均大幅降低,而RCP4.5、RCP8.5情景下,流域大部分地区则均呈升高。本研究可为研究区防旱抗旱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0.
分析珠江流域1961-2000年80个气象观测站平均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分量,结果表明:①40年来,流域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10℃/10 a,并于1987年前后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暖突变;空间分布上,除红水河、柳江上游与右江中部地区平均气温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外,其它地方均表现为增暖。②夏、秋、冬三季平均气温都呈增加趋势,而春季则呈微弱的下降趋势。珠江三角洲是珠江流域四季增暖最为显著的地区,季节性(春季)的降温区域主要发生在北盘江、红水河、柳江上游与右江中部地区。③从月平均气温变化来看,呈上升趋势的有9个月份,其余各月则呈微弱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