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2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185篇
医药卫生   507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假肢与矫形器学》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四年制本科课程设置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旨在培养高水平的康复医学治疗师和技术人才.笔者在《假肢与矫形器学》课程的教学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992.
本研究旨在比较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尼洛替尼(Nilotinib)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用RT-PCR法检测各组mdr-1mRNA、bcr-abl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gp、P210蛋白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柔红霉素(DNR)的蓄积。结果表明:0.0625μmol/L伊马替尼、5nmol/L尼洛替尼对K562/A02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上述剂量单独作用48小时均下调mdr-1mRNA、bcr-abl mRNA、P-gp、P210蛋白的表达,且尼洛替尼较伊马替尼作用更强。荧光强度检测显示,K562/A02细胞经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单独处理48小时后,其细胞内DNR浓度分别为K562细胞中的7.85%、12.02%。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很好的逆转细胞耐药作用,且尼洛替尼较伊马替尼逆转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以不同置换液剂量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自2004-01~2010-10期间行CVVH治疗的68例MODS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组,按置换液剂量分低剂量组[20~35 mL/(kg·h)]、中等剂量组[35~45 mL/(kg·h)]和高剂量组[50~70 mL/(kg·h)];对比分析各组的年龄、少尿期持续时间、平均CVVH治疗时间和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并将CVVH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血尿素氮(BUN)、血浆肌酐(Cr)及平均动脉压(MAP)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三组患者年龄、CVVH治疗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BUN、C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低剂量组患者少尿期持续时间、平均CVVH治疗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中等剂量和高剂量组(P<0.05);中等剂量组患者少尿期持续时间、平均CVVH治疗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高剂量(P<0.05).③经CVVH治疗24 h,全部患者氧合指数、BUN、Cr和MAP均明显改善(P<0.05);中等剂量和高剂量两组行CVVH治疗24 h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以较高置换液剂量行CVVH有助于缓解MODS的病情.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适应证的选择。方法选择30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髋关节前外侧肌间隙微创切口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给予抗凝、预防感染、康复功能锻炼等。对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平均卧床时间7d;术后1、3、6、12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2.3±5.6)、(85.8±4.5)、(91.3±3.9)、(95.9±5.3)分;1例术后发生严重深静脉血检形成,经治疗症状消失,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0个髋关节均恢复受伤前功能。结论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泵与低分子肝素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肝素泵治疗组60例,每日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12 500U肝素12h泵入,连用5~7d;低分子肝素对照组60例,每日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5 000U,2次/d,连用7d。治疗期间2组均辅以活血化瘀、神经保护剂、脱水降颅压、抗自由基、控制血压、降糖药等常规治疗。评定终点指标包括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评价、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凝血4项、血小板计数。结果肝素泵组第14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血小板减少和增加出血性事件。结论肝素泵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优于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介入再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进行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共入选10例患者,双入路介入再通均获得成功,未出现近期手术并发症,随访15 d至6个月,经血管彩超及颅外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均显示血流通畅良好,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结论对于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再通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简单,患者症状改善快且明显,可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7.
患者女,42岁.活动后胸闷、气短1个月,以左侧结核性胸膜炎伴胸腔积液收住院.发病以来,患者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发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检: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基本对称,左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血、尿常规正常,血沉30 mm/h.X线胸片:左肺门旁见一约5 cm×5 cm圆形肿物突向肺内,边缘光滑,左第4前肋以下均匀致密影(图1).  相似文献   
998.
姜翠凤  高峰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263-126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在一次性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中的应用。方法:将2009-01~06泌尿外科术后保留导尿管患者60例,从导尿管插入深度、气囊内注入成份、气囊内注入量、导尿管是否固定、更换导尿管时间、拔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等方面进行循证,获取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结果:患者出现尿路感染、尿道出血、溢尿、尿管自行脱落现象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减少留置气囊尿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在颌骨及鼻骨损伤诊断中螺旋CT的2D、3D及MPR图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 ,颌骨损伤的诊断多依赖于X线平片 ,但其影像前后重叠 ,难以清晰显示骨折。螺旋CT可经过多种后处理软件成像 ,清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为临床制订治疗计划和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笔者搜集 33例颌骨骨折患者的螺旋CT资料 ,就其 2D、3D、MPR等后处理成像技术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1999~ 2 0 0 4年 ,对临床拟诊为颌骨骨折的 33例患者进行了螺旋CT检查 ,其中男 2 6例 ,女 7例 ,年龄 12~ 6 9岁 ,平均 32岁。 33例患者中有 13例在螺旋CT检查前进行了X线平片检查。使用PickerPQ 6 0 0 0螺旋CT扫描仪。扫描时 ,患者张口一横指 ,基线平行于咬合面。层厚 2~ 3mm ,螺距 1,12 0kV ,10 0mA。通过定位片确定扫描范围 ,上颌骨或下颌骨共扫描图 1~ 4 为同一病例。图 1:MPR(冠位 )显示左侧下颌骨髁状突颈部骨折并移位 ,局部软组织肿胀。图 2 :MPR(曲面 ) ,显示左侧下颌骨髁状突颈部骨折并移位 ,左侧颞颌关节脱位 ,局部软组织肿胀并积气。图 3 :3D图像 ,显示下颌骨体部骨折。图 4:不同角度 3D图像 ,显示...  相似文献   
1000.
高原肢体缺血再灌流致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周跃梅芳瑞高峰潘显明笔者采用动物实验模型,旨在探讨高原缺氧环境下,不同缺血程度和不同再灌流时间所致急性肺损伤的特点和可能的致伤原因.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其分组:高原实验组拉萨地区健康犬19条,随机分为A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