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背景:骨骼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是由多因素参与的受严格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微小RNA和成肌调节因子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分子在成肌分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微小RNA-1,133,206在C2C12细胞成肌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成肌调节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用含体积分数2%马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诱导C2C12细胞体外成肌分化,分别诱导分化后0,1,2,3,4,6d时提取细胞总RNA,用于real time RT-PCR检测。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观察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C2C12细胞分化后3d开始有肌管和肌球蛋白重链阳性细胞形成,并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多。Real time RT-PCR检测显示,C2C12细胞成肌分化过程中,微小RNA-1,133,206与成肌调节因子MyoD和myogenin mRNA的表达水平均先上升后又恢复至接近分化前水平,而pax7 mRNA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提示肌肉特异性微小RNA及成肌调节因子可能对C2C12细胞的成肌分化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丁酸钠和维甲酸可上调肌肉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HDAC)抑制剂丁酸钠和维甲酸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分化为肌样细胞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增殖rMSC,用HDAC抑制剂丁酸钠和维甲酸诱导rMSC分化为肌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诱导前后细胞肌肉特异性蛋白desmin和a-sarcomerie actin的表达,RT-PCR方法 检测诱导前后骨骼肌特异性转录因子MyoD、myogenin、MRF 4和肌肉特异性肌酸磷酸激酶(muscle specific creatine kinase,MCK)mRNA的表达.结果 rMSC诱导后可见多核肌管样细胞,且肌肉特异性蛋白desmin和a-sarcomeric actin的表达呈阳性.MyoD基因mRNA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但诱导1 d后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yogenin和MRF 4基因mRNA在诱导前无表达,诱导1 d后开始表达,MCK基因mRNA在诱导7 d后开始表达.结论 HDAC抑制剂丁酸钠和维甲酸可诱导rMSC分化成肌样细胞,并上调骨骼肌特异性转录因子和肌肉特异性肌酸磷酸激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脑卒中患者共2637例,随机进入组织化卒中病房(研究组)和普通神经科病房(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未愈率、好转率、治愈率。结果研究组病死率、未愈率、好转率、治愈率分别为2.00%、0.90%、74.94%和22.16%;对照组则为3.26%、1.02%、74.01%及21.71%。研究组的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未愈率、好转率、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对减少脑卒中患者病死率较普通神经科病房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induced spongiform leucoencephalopathy,HSLE)是指通过烫吸或静脉注射海洛因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以脑白质发生空泡海绵状变性为特点。此病罕见,于1982年在阿姆斯特丹由Woltes等首次报道。国内陆兵勋等于2000年总结了2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提出本病的诊断要点,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发现的HSLE。现将我院从1999年12月至2005年1月所收集及跟踪随访的3例患者的病例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骼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是由多因素参与的受严格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微小RNA和成肌调节因子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分子在成肌分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微小RNA-1,133,206在C2C12细胞成肌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成肌调节因子的调控作用。 方法:用含体积分数2%马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诱导C2C12细胞体外成肌分化,分别诱导分化后0,1,2,3,4,6 d时提取细胞总RNA,用于real time RT-PCR检测。 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观察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C2C12细胞分化后3 d开始有肌管和肌球蛋白重链阳性细胞形成,并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多。Real time RT-PCR检测显示,C2C12细胞成肌分化过程中,微小RNA-1,133,206与成肌调节因子MyoD和myogenin mRNA的表达水平均先上升后又恢复至接近分化前水平,而pax7 mRNA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提示肌肉特异性微小RNA及成肌调节因子可能对C2C12细胞的成肌分化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动脉夹层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2013-12—2015-12确诊为脑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脑动脉夹层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动脉夹层组与非脑动脉夹层组间性别无显著差异(P=0.896);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中夹层组与非脑动脉夹层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3,P=0.007);2组间的起病诱因(动态静态),伴随头、面或颈部的疼痛,多处脑血管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4,P=0.000);2组入院时与出院3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均有下降(P=0.000,P=0.000),2组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传统高危因素少、起病时有剧烈运动/外伤史、伴有头面或颈部的疼痛症状、脑血管病变较少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要高度怀疑脑动脉夹层引起.脑动脉夹层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部分病人可予抗血小板治疗,且预后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频脑电图监测是在长程脑电图监测的基础上增加1~2个摄像镜头,同步拍摄病人的临床情况,监测时间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通过录像观察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同步脑电图记录对照分析,能更准确地判断发作性质和发作类型,同时可准确掌握病人的活动状态及相应的的脑电图变化,是目前用于发作性质(癫痫性或非癫痫性)或发作类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背景分析一中国汉族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系的致病基因和相关临床资料。方法采用DNA序列技术对先证者(Ⅲ3)进行CACNA1S、SCN4A、KCNE3全基因组筛查,针对检测到的变异进一步检测家系中其他患者和无症状家系成员是否存在相同基因突变,经对临床资料分析以确定相关基因突变是否为致病性突变基因。结果先证者(Ⅲ3)及家系中其他患者(Ⅱ1、Ⅲ4、Ⅳ3)均检测到CACNA1S基因IVS25-194C/T突变,而无症状家系成员(Ⅲ1)未检测到该突变;该家系成员(除Ⅰ1)均检测到SCN4A基因IVS18-130G/A突变,该位点位于内含子区域且有症状和无症状家系成员同时出现;先证者(Ⅲ3)和无症状家系成员(Ⅲ1)同时检测到SCN4A基因外显子12区域c.1984GA突变,系错义突变(V662I),但家系中其他患者(Ⅱ1、Ⅲ4、Ⅳ3)均未发现该位点突变。结论结合临床资料和生物信息学预测,推测CACNA1S、SCN4A、KCNE3基因突变均非该家系致病性突变基因。但该家系资料丰富了我国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系的临床和基因数据库。除KCNE3、CACNA1S和SCN4A基因外,中国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系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突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