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医药卫生   29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2 毫秒
101.
现代CT与MRI技术已基本解决了神经外科病人术前定位诊断的问题。然而,若能够在术中随时了解病变的大小、位置与物理学特征,无疑能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更多的方便。近年来,B超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辅助定位、导向穿刺活检或取异物等方面的应用,已充分显示了其许多优越性。本文介绍在脑胶质瘤术中使用B超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102.
延颈交界处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附3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颈交界处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延颈交界处肿瘤3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后正中入路手术35例,经远外侧入路4例。结果髓外肿瘤34例,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髓内肿瘤5例。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出院时好转及治愈34例,无变化3例,死亡2例。结论延颈交界处肿瘤以髓外良性肿瘤多见。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尽量减少对延脊髓的牵拉,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3.
1病例资料 男性,15岁,因头痛、头晕19个月,加重伴双下肢乏力、呕吐4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共济失调性步态,Romberg征(+),双眼水平眼颤(+),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CT示第四脑室处病灶呈等至低密度,无钙化和囊变,无瘤周水肿.  相似文献   
104.
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扩大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12例三叉神经鞘瘤全切,3例次全切;术后无新增加永久性的神经症状,无残疾及死亡病例。随访12例,时间2-40个月,平均2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扩大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周三叉神经鞘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5.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颈静脉孔区病变的手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静脉孔分成三部,即神经部、岩部、乙状部,岩部为接收岩下窦、舌下神经管静脉、岩斜裂静脉和椎静脉丛分支的静脉窦;乙状部接收乙状窦血流;神经部由位于结缔组织鞘中的舌咽、迷走、副神经所组成。颈静脉孔长(13.4±1.1)mm,颈静脉孔乙状部宽(9.1±1.9)mm,颈静脉孔的乙状部高(7.3±2.2)mm,颈静脉孔的内、外口相距(12.7±1.5)mm。颈静脉球具有下述特点:(1)静脉壁相当薄,不及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壁一半的厚度 ;(2)连接多处的引流静脉;(3)完全位于骨质中且位置变异较大;(4)邻近重要结构等。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5%。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切除程度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1985年11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的127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肿瘤大小、侵犯海绵窦、粘连颈内动脉、质地对切除程度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肿瘤全切除104例,全切除率为81.9%。随访患者120例,7例患者失访。平均随访81.6个月,随访平均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90.6分,肿瘤全切除98例病例复发10例,复发率10.2%;22例次全切除患者肿瘤进展10例,进展率4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侵犯海绵窦、直接粘连颈内动脉及分支以及肿瘤大小是影响全切除的因素,而与肿瘤质地无关。结论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其第一次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肿瘤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肿瘤侵犯海绵窦、粘连颈内动脉及分支以及肿瘤大小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7.
功能性颈静脉球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7岁,汉族。因反复右耳痛、声嘶4^ 年,发现高血压1^ 年,心悸、气促3d入院。患者于2000年5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耳耳鸣、耳痛,同时伴听力下降,同年6月出现声嘶,感说话费力,在当地予以针灸及对症治疗好转。2003年6月突然出现右耳剧烈搏动性疼痛,同时感听力明显下降,伴头痛、心悸、气促、出汗,恶心,呕吐。在中山医大附五医院住院治疗发现血压高,同时VMA增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经DSA确诊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治疗,其中椎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7例,分别采用了球囊,游离弹簧圈,MDS-N(机械解脱弹簧圈),GDC水解弹簧圈,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游离弹簧圈致密填塞6例,6例95%以上填塞,2例获90%填塞.2例行球囊载瘤动脉栓塞术.支架结合GDC或水解弹簧圈致密填塞4例,另4例应用水解弹簧圈有2例获致密填塞,2例获95%栓塞.除1例因术中游离弹簧圈脱入大脑中动脉术后出现轻偏瘫,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症状加重.[结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常见问题的处理,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方法 192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时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术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肿瘤全切1 8 3例(95.3%),面神经完整解剖保留185例(96.4%)。长期随访病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率83.0%,术中F波监测结果与术后面神经功能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可明显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优良率,术中F波监测不仅可实时反馈面神经功能状态,而且可为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寻渗透泵强化对流释放给药治疗脑肿瘤的裸小鼠模型,为新药的临床前期应用提供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14只裸小鼠基底节区种植4×105个人胶质瘤U87细胞,并安置渗透泵强化对流释放给药系统.裸小鼠按体重和活体荧光信号强度分为二组:治疗组(n=7)的泵内注入1 00μl(1μg)的DTATEGF,对照组(n=7)泵内注入100μl(1 μg)的无关毒素DT.观察动物的生长特征,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脑内肿瘤的病理学特征.结果 实验动物没有与渗透泵及外科手术相关的病残和病死发生.动物对渗透泵给药系统耐受好,无抓搔及渗透泵脱位,伤口无感染及裂开等情况.Kaplan - Meier生存曲线显示治疗组动物的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126天vs.对照组68天,P =0.0002).治疗组中有两只小鼠生存期超过180天.病理学检测裸小鼠脑内种植生长的肿瘤与人类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理特征极为相似.结论 该裸小鼠实验动物模型简便、实用、可靠,适用于新的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靶向小分子、肿瘤疫苗等通过强化对流投递治疗脑内恶性肿瘤的临床前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