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9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血脂康胶囊对颈动脉硬化症的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方法将78例颈动脉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脂康组3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血脂康胶囊600 mg,2次/d,持续12周;对照组40例,常规药物治疗,不服用任何调脂药物及抗氧化剂。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血脂系列等。结果血脂康组治疗后TC、ox-LDL、hs-CRP、IL-1β、TNF-α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康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通过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患者造影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改变的观察,探讨DSA对其的影响.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扫描仪动态监测DSA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双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的改变.结果 注药侧、非注药侧两组之间的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大脑中动脉各个时点峰值流速存在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在注完药后迅速下降,从穿刺前30 s的(98.1±32.4) cm/s到(90.5±32.2) cm/s,随之上升,达到最高值(112.2±37.8) cm/s,随之逐渐下降,于拔鞘后恢复到注药前水平;非注药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在注药前各时点无明显变化,但在注完药后峰值流速明显上升(110.9±42.0)cm/s,趋于平稳后开始下降,于拔鞘后恢复注药前水平;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结论 虽然DSA可能影响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的变化,但其仍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未予降压干预的高血压变化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的连续登记发病48小时内被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参照改良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4组,动态监测入院14天内的血压变化,盲法随访发病后3个月的死亡、残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影响各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疾率的因素。结果 4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平均SBP、DBP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和平均血压下降幅度差异无显著性;4组患者入院4~14天内各相同时间段平均血压的最佳临界值无差异,且平均血压与发病3个月后死亡/残疾率的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然而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疾率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24小时内SBP下降幅度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心源性栓塞型患者发病3个月的死亡/残疾率显著相关(P=0.048,P=0.045)。结论 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并无明显差异。入院24小时内SBP降压过快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及心源性栓塞型患者3个月后的死亡/残疾率。  相似文献   
24.
王轶瑾  袁建新 《北京医学》2006,28(4):247-248
为有效防治青年卒中,我们收集了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60例青年卒中患者的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老年卒中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周围神经再生的有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神经的水平已近极限 ,然而神经修复效果仍不理想。近年来 ,人们已从改进神经修复的显微外科技术转向探索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细胞、分子和基因改变 ,而且进展迅速。本综述主要探讨神经营养因子、雪旺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巨噬细胞、药物等外源因素对神经再生的影响。1 神经营养因子1.1 神经营养因子的范畴 除神经生长因子 (NGFs)外 ,目前 ,根据受体的不同 ,将神经营养因子归为三大类型 [1 ] :1神经营养因子 (NTFs) ,包括 NGF、脑组织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 3和神经营养因子 4/ 5 ;2生神经细胞分裂素 ,包括…  相似文献   
26.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2,自引:5,他引:5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CI)及155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的血清hsCRP、血糖、血脂等指标,并与329名健康者进行对照。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CI组和LI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P<0.05);hsCRP水平与ACI组年龄、舒张压、血糖、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r=0.261、0.222、0.261、0.166,均P<0.05),与LI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294、0.456、0.245、0.402,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负相关(r=-0.371,P<0.05)。结论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并与其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7.
1326例儿童龋齿在乳牙列中分布规律及患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龋齿是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的口腔疾病.为了解榆林市儿童龋齿患病情况,降低患龋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对榆林市1 326例6岁以下儿童进行了龋齿调查.  相似文献   
28.
目前已知N—乙酰神经氨酸(NANA)与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但它与具有血脑屏障这一特殊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CNSI)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通过对其血清及脑脊液NANA含量的同时测定,分析CNSI的细胞生化改变和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择经临床证实的CNSI病例34例(病毒脑14例,化脑12例,结脑8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0.4±21.6岁,病程1~80天.所有病例均无肿瘤和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记录其年龄(X_1)、性别(X_2)、腰穿时的发病天数(X_3)、病种(病毒脑、化脑、结脑)(X_4)和临床严重性(按意识障碍分为无、有)(X_5).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7岁,均无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记录其年龄(Z_1)、性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48例检出了脑动脉狭窄,占98.8%。共检出病变血管688支,前循环病变587支(85.3%),后循环病变101支(14.7%)。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结论本研究资料提示,前循环动脉狭窄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